第422章 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么(第2/3页)

这一下可把吴兴诸多豪强们给吓坏了。沈恪连忙带着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的联名信前往建康。去了之后才知道刘益守已经“前往青徐”挂帅北伐去了。

他只好跟留守建康的陈元康聊了聊,陈元康只是说让沈恪即日起去襄阳赴任,至于吴兴的事情,自然会有人处理,希望沈恪可以安于本分,不必理会这些杂事。

陈元康公事公办的态度,让沈恪瞬间明白对方为什么不鸟他了。

当初朝廷下的旨意,是让三吴地区有钱出钱没钱出人。就连离得最远的会稽也出了不少钱粮。如今吴兴这边就派人送来一封“表忠心”的信,这可踏马的羞辱人了。

如果不对吴兴之豪强有所惩戒,建康的政令军令,岂不是跟儿戏一般?

沈恪辞别陈元康离开台城后,连忙的给家里写信,让他们组织人手,务必以最快的时间,送一批军粮到义兴郡“劳军”,顺便派出私军参与北伐!

果不其然,这封信送到了以后,吴兴那边手忙脚乱的凑齐了一批军粮送到义兴郡,于谨接收了这批军粮后,就真的退兵了!

一时间,建康以南各郡县,以支援北伐名义送钱送粮的络绎不绝。陈元康照单全收,将这些钱粮都安置于丹阳郡内所建义仓,用于安置灾民。

尚书府内新置办了一个“赈济属”,以丹阳仓的财货粮食为资本,对建康周边小农自耕农实行低息借贷,鼓励他们从山林湖泽的偏僻处回归从前的家园从事农耕。

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萧衍驾崩引起的变乱,造成建康周边流离失所的情况被立即遏制,尚书府又颁布新令,开垦江宁、湖熟、丹阳等地荒田,以屯田的方式招募佃户入驻。

自秋收起,建康周边就进入了稳定期,一片繁忙的景象。盗匪横行,田宅荒芜的情况并没有如很多人预期的那样出现,反倒是显现出一副“中兴崛起”的派头。

这种情况,很像是刘宋初年“元嘉之治”的那种味道。

对于这些事情,刘益守并不是知之甚详。在他离开之前,建康的治理方针早就已经安排好,都是众人商议讨论,在解决主要矛盾,适当妥协的原则下制定的一揽子计划。

包括让于谨带兵南下“适当的”展现武力,而不是明火执仗歼灭豪横一方的世家豪强,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就是让建康南面的那些人出“份子钱”来支持改革,刘益守则是严格将改革范围限定芜湖、江宁、丹阳、湖熟、京口、广陵等建康周边地区。吸纳灾民,开垦荒地,低息借贷,用世家豪强们送来的钱办自己的事情。

在刘益守和麾下众臣的规划中,两淮是自留地,可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谁不爽就搞谁,全家一起拉清单,这个被刘益守称为“蓝区”。

建康和建康周边地区,十分富裕却又有皇权和有名无实的朝臣们掣肘。这些地方,只是改变“经济基础”。大规模的屯田,打击豪强势力,控制湖墅庄园经济的规模,以各种理由将那些大世家们迁出建康。

这些地方或许有争斗,但那些人一定不是刘益守麾下大军的对手。斗争的规模和烈度都是有限度的,这个被称为“绿区”。绿区的地方,刘益守可以严密掌控着地方官员的任用,如臂指使。

三吴和建康西南面的一些地方,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但他们已经不太可能,也没有心思去扶持萧氏宗室造反。

刘益守对这些势力暂时采取“安抚”的策略,只要出钱出力北伐的,就是“自己人”。这些地方收得上税,但无法随心所欲的安插地方官员,这个被称为“黄区”。

至于更南面的广州一带,还有荆襄南部、江州等地,藩王和豪酋势力林立,随时有可能反叛,无论撂在什么时候,终究都是需要去出兵征讨的,这个被称为“红区”,既收不上赋税,又弄不到兵员,只能算是名义上的统治区。

刘益守为陈元康等人提供了不同寻常的治理思路,那便是不同地区不同办法,将梁国各州郡分门别类的进行管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才强势推进改革。在世家豪强势力强大的地方,则是以“切香肠”的办法逐步推进。

开发“蓝区”,扩大“绿区”,稳住“黄区”,无视“红区”,就是刘益守临走之前,交待陈元康的最重要事项。

在客观而科学的施政指导下,江南历经一年的动荡,终于彻底平息了下来。

……

寿阳城的刘府书房内,刘益守见到了一位令他很意外的客人。

长乐冯氏的冯令华,冯娘子的姑姑!

冯娘子在刘益守上次去建康之前的一个晚上,两人没羞没臊的玩到天亮。结果这次回来,她就告诉刘益守怀了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