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暗斗(第3/3页)

亲儿子即便不用坐牢,今后想考科举就难了。

不过,主考官心里虽然有这么多顾忌。

却也不能真的无视极好的文章和诗词。

毕竟有了这《竹石》,要是文章也不错。

那不取石仲魁的话,不是摆明了告诉外界和皇帝,自己在舞弊和是叛徒了嘛?

到时候威胁自己的人,还有王法没弄死自己,皇帝也绝不会放过自己。

皇帝只需要派绣衣卫查一查,老家长辈和大儿子的事照样会被查出来,那就是全家都得流放的结局。

只要打破了石中魁连中六元的路,也算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那些人的要求。

到那时大不了称病辞官归家,再做其他打算。

随后几天,一份份被副考官们确定为优等的卷子被选了出来后。

有人认定那首《竹石》就是石仲魁写的,所以要选那位范道做今科会元。

但也有人拿范道的策论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满纸都是空谈为由,而不同意。

还拿出一篇写的那叫一个花团锦绣的文章来做对比。

而这片文章,不用说肯定是石仲魁写的。

之前去文昌帝君庙,付出了那么多,回报可不小。

除了和天庭的星君拉近了关系外,会试时即便再三忍受着毒气的轰炸,但文章还是写的极好。

更别说他之前就提前知道了出题的大致范围。

事先准备了好几天。

这下想选石仲魁的副主考官们,仔细读了几遍,一时间甚至觉得自己当年要是能写出这种文章,被皇帝点为状元都不为过。

最后只能用这篇文章在诗词上面,只能算不错来反对。

但这话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不管是前朝还是大周,乡试和会试一向更重策论。

甚至在场进士出身,而且还基本上都是二甲头十几名进士出身的主副考官心里都明白,真做官后,诗词确实是小道。

靠着诗词在朝廷里做官的人,说的好听一点叫词臣。

难听点的话,会被大部分同僚说成是媚上。

但不管是好听还是难听,这种人一旦得到皇帝的喜欢,升官会很快。

可反过来说,嫉妒他的官员也更多。

所以官场上从前朝、甚至南宋开始,进士科策论的比重大于诗词。

以至于后来的考官们,慢慢形成了尽量不选最擅诗词者为会元的潜规则。

因为要是诗词好,名次又好,对本来就和皇帝在争夺权力的整个文官集团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

当然,你要是在诗词上狗屁不通,又说明这人没真才实学。

所以说科举的路上,运气确实很重要,因为主考的主管思维往往会占据绝对作用。

……

这天甄老太妃病重的事,早已经传遍京畿。

时间也到了会试快要公布成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