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3/4页)

可如今宜秀不在了,还是为了名节自尽,贞烈得很!

云家便是苦主,怎么闹都不为过。更何况,她昨日听到的说辞是:这楚琳琅一心巴结陶家嫡女,联合其他学子处处排挤宜秀,以至于宜秀当时怄气,才不肯下船的。

如今看来,这楚娘子的人缘还真不错,不光是华氏维护她,就连陶雅姝这个清高孤傲的都对楚娘子另眼相待。

这两个人沆瀣一气,是穿一条裤子的。

静妃原来并没有把即将入宫的陶雅姝放在眼中的。

一个陶家的女儿,长得又有些肖似死去的先后,如何能得陛下宠爱?

可是如今,她云家的侄女却因为楚娘子联合陶雅姝之流排挤,而落难失节,足见她是个有心机的。

难道陶雅姝就是算计着要让云家丢脸,给太子助力?

她今日细观,陶雅姝实在是太年轻了,容貌又不俗,比当年的皇后还要貌美些。

这样的入宫以后,若是如此耍弄些心机,说不定还真能博得些宠爱呢!

静妃独大后宫多年,可不容得这样的人来跟她争宠。

更何况陶雅姝出身不俗,得宠的话,不光太子如虎添翼,说不定小丫头有家世加持,还有太后的支持,还真能坐上那空虚了甚久的后位……

静妃不能不有所忌惮,提前防患于未然。

至于这个楚琳琅,她是那司徒晟的管事,若是动她,便是不给那酷吏面子,不能不投鼠忌器些。

不过听说她已经辞了工,不再是侍郎府的下人。这妇人新近还与一个书院的夫子勾搭上了,由此可见,司徒晟也不会屑于要这种水性杨花,出身卑贱的女子。

如此一来,她倒是可以借着楚琳琅害死了她侄女这个由头,大闹一场,阻了陶雅姝进宫之路!

所以什么伸冤,都是无谓借口,阻止陶雅姝进宫才是最大的目的。

就是想定了,静妃娘娘才如此锲而不舍地找着楚琳琅的麻烦。她立意将侄女的死,归咎到楚琳琅组织游学,侄女受到以陶雅姝之流的同窗排挤,让她错失施救机会的由头上。

这样一来,静妃跟陶家的这个小丫头闹翻脸,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到陛下那哭求,不准欺负她死去侄女的陶家嫡女入宫!

于是说着说着,静妃已经是泪如雨下,哽咽得几乎要晕过去,只口口声声要楚琳琅和陶雅姝给她一个交代,为何满船的人,只有宜秀一人没有下来!

太后也没想到,静妃原来是这么疼爱侄女的人。

人家侄女死得这么委屈,就算她贵为太后也不好申斥这胡搅蛮缠的静妃。

她年岁大了,很是厌烦陛下后宫的事情,平时都懒得伸手。

可这陶雅姝很得她的喜爱,眼看着静妃一顿乱棍狂舞,是要将陶家嫡女也拖下水,太后才开口道:“你说别人欺负了郡主倒也罢了。陶家的小姐最是端雅,她连骂人都不会,怎么会欺负人?静妃娘娘,你身在宫中,也算是长辈,说话也要有根有据!”

可惜静妃此番压根没想讲理,就是要闹个胡搅蛮缠,闹到陛下跟前才好!

这几日,因为她悲伤侄女哭红了眼睛,陛下来看了她好几次。

也许是她哭哭啼啼的样子,像极了她的那位方表姐,陛下最近对她可是有求必应。

静妃仗着盛宠,有恃无恐,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再来场悲痛欲绝,正好去陛下那演一演苦情的戏。

只要她借着侄女自尽而亡的由头,咬死了是陶雅姝和楚琳琅排挤人造成的,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恳请陛下不许陶雅姝入宫。

想到这,静妃干脆身子微微往后一倒,顺势做了昏迷状,只当自己是哭晕了过去。

她身后的太监又是手忙脚乱地喊太医,佛堂里乱哄哄,便是再念几段心经也难以驱散这些嗔怨魍魉。

楚琳琅一直跪在旁边不曾开口。这满堂都是仙班正神,哪里容得她这小鬼多言?

而且她也看出来了,太后这位老神仙明显镇不住妖妃的胡搅蛮缠。

静妃这一昏倒,就是立意将事情搞大。最后少不得她这个气晕了娘娘的罪魁祸首挨板子。

宫里的板子,是能活活打死人的!

此时就算她满腹机灵也无用,在绝对的权势跟前,哪有升斗小民的道理可讲?

司徒晟说让她放宽心,她今早摇龟壳还要摇出了个吉签,合计着这是两个王八蛋一起蒙她呢!

眼下的横祸该是如何闪避?

就在这节骨眼,突然有太监传话,说是陛下带着户部侍郎司徒晟来见太后了。

这大晋仁皇帝一入佛堂,就看见静妃奄奄一息的光景,不由得眉头一皱道:“这是怎么了?”

许是听到了陛下的动静,让人略略提神,静妃又是叮咛一声,缓缓睁开了眼,看见了陛下,便颤着细软腰肢,踉跄起身,跪在了仁帝脚下,将她的委屈又哭诉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