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朕甚想高卿,速回。(第2/2页)

陈嘉勇犹豫了两天,写信给自家老爹,但还没等到回信,他自己就准备跑路了。

就算他爹不跑,他自己也想跑了。要是老爹犹豫,他也不准备等。

南陈老皇帝打定主意要逼死陈家,他们造反欠点火候,要不然也不会那么担心被南陈老皇帝派兵剿灭,反而往北边打。

他们就是想弄点粮拖一拖,可这拖时间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也不知道。南陈老皇帝铁了心要他们死,他们弄到粮再拖上几个月又能做什么?

造反大概率没活路,拖着老皇帝也不可能突然回心转意留他们一条命,他们根本没活的可能啊。除非北魏对他们伸手,可这几率也不大。

他们拖那么久,等的或许就是这不大的几率。

魏国皇帝说要招降,给国公爵位,给他们兄弟三人都封侯,他们要干什么都不管,也不收了他们军队,只要他们守住木屏以南这两州。

傻子才拒绝!

魏国要专心处理燕地的事,不想节外生枝,用得到陈家,如今绝对不会对陈家怎么样。

也许以后魏国皇帝也会像南陈老皇帝一样,觉得东南陈家势大为祸,想要陈家的命。

可那不重要,都是以后的事,他们还有时间。那时候若火候够了,那就不用怕魏国皇帝。要是火候还是不行,趁皇帝还没想要他们死把兵权交了,不也是能全身而退。

反正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前面是个泥坑也得踩踩。管他以后怎么样,总之现在得先活下去。

元熙在帐中收到陈家投诚的急报,半点也不意外,不过还是忍不住惊叹。

太快了,飞速拿下嵩县,逼得陈家退无可退,又去劝降,几日时间便送来了陈家的降书。这事办得极其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

不愧是未来的大魏战神。

陈家投了诚,得派几个人过去看着,这边也得把答应分拨的粮草送过去,要安排一批人手。过个几天南陈国都成康那边收到陈家叛逃的消息,有可能会出兵,让陈家去顶着就好。陈家就是缺粮,现在有了粮,不怕跟南陈军干仗。

元熙忙着处理这堆事情,找人到帐中议了两天,敲定完所有事,高怀瑜也快马加鞭赶回来了。

送奏折可以一天跑到,这领着千军万马哪里是能跟信使比的。两天就到,真是快得让元熙都吃惊了。

元熙一听外面人来报清河王到了请求谒见,等都没等,直接让人进来。

高怀瑜依旧身着戎装,都没来得及换,还没行礼呢就被元熙扶住调侃:“卿可是想朕了?回来得那么快。”

高怀瑜顿时面颊微红,道:“得君器重,臣不敢怠慢。”

还有,这不是皇帝说想自己了,要自己“速回”么?不过他可不敢说,可不能把锅甩给皇帝。

皇帝那话是调侃,也是夸奖,夸他这一仗赢得太漂亮,快速拿下嵩县后便兵不血刃地将木屏以南两州之地收入大魏舆图。

两个人都没能说上话,外面被召来的几个将领官员也都到齐,元熙只得暂时放弃与人叙话,坐回案后议事。

几个人进来瞧见高怀瑜,不约而同地开始对着他一阵夸,弄得他下意识地就往皇帝身边靠。他真的很怕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这毛病再过多久都没办法好。

元熙倒是就喜欢听别人夸自己心上人,注意到高怀瑜有些害怕,连忙轻咳一声,示意众人开始谈正事。

几个人吵来吵去,吵出结果来又是一下午。元熙听他们吵完,自己拿定主意,便让众人回去。

元熙突然沉声道:“趁南陈那边还没反应,让陈家先把西宇、武航、尚阳三地的几座京观拆了,遗骸送回燕地安葬。”

高怀瑜顿时抬眸朝他一望,愣了愣。

所谓京观,便是两军交战之后,将敌军头颅砍下垒起,堆成数层,用土夯实连接的尸塔,以此震慑敌军。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筑京观这种事太过残忍暴虐,很久之前便少有将领再做。

然而南北如今分裂百年,南人称北人索虏,北人称南人岛夷,两边相互仇恨。加上连年战乱,凶暴之人比比皆是,这筑京观的风气又开始盛行。

此地的几处京观,便是三十多年前陈军攻至木屏时所筑。战死的燕军士兵皆被陈军枭首,筑成京观炫耀武力。

拆京观安葬燕军士兵,无非也是为了笼络燕地人心。高怀瑜明明知道,却也依旧心中感动。

三十年了,他和霍飞当年就想做的事,终于还是做成了。

高怀瑜等人走干净了,才悄悄凑到元熙身边,没说什么为燕军将士谢过陛下的话,而是小声道:“确实……有些想陛下了。”

这才离开几天……可他真的有些不习惯一个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