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第2/3页)

韩世忠一下楞在了那里,嘴里苦涩蔓延。梁夫人也垂下了头,心头万般滋味萦绕。

邢秉懿冷然道:“我领着一半兵马回援,你与梁夫人继续前往常州,死守到底。”

韩世忠见到邢秉懿不顾一切的狠绝,知晓她心意已决,劝说再多亦无用,嘴张了张,又干脆闭上了。

*

“烽火扬州路”,大宋与金人经常在扬州打仗,战乱加上金人的屠杀与抢夺,曾经富裕繁华的扬州府,民不聊生,迄今仍未恢复过来。

地里的麦子长得稀稀拉拉,秧苗也细小枯黄。像是杂草般,随意长在了田里。

农人在田地里躬身劳作,听到路边响起的马蹄声,抬头惊恐望来。

赵寰暗自叹了口气,朝他们挥挥手,扬声道:“你们别怕,我们是北地的正义军,就出来随便看看。”

北地兵攻破扬州,附近的高邮军也早早投了降。北地早已派了官员下来,与里正一起安民,听说还要给他们分土地。

农人放下了心,到底不敢多看,慌忙躬下身子,试图将自己藏在庄稼里。

姜醉眉一路看下来,绷着脸生气道:“我真是没料到,扬州府居然比西夏的凉州等地还要穷。我就不明白了,莫非朝廷就没管过扬州?”

赵寰道:“让他们管,还不如不管。高邮军的军饷,扬州府要承担一部分,好比从一个重伤之人身上放血,扬州府能好起来才是怪事。”

姜醉眉道:“江南土地丰饶,既种麦有种稻谷。南边朝廷海贸收取了不少的赋税,哪需要扬州府来出高邮军的军饷。临安朝廷从上到下。简直混账透顶!贪官污吏更遑说了,哪怕是清流,也高高在上不知民间疾苦。”

坑洼不平官道边的地里,便种着麦子。赵寰下马来到田埂边,伸手寻了一株还算饱满的,掰开了仔细察看,一株麦穗,大半都是空壳。

姜醉眉随着赵寰一起看了,她犹豫了下,道:“都说江南是鱼米之乡,可这一路看来,地里的庄稼长势,好似都不大好。”

赵寰蹲下来,手指捻着地里的泥土,随手在旁边的水沟里净手,道:“南边多雨水,你看这沟里的水,天晴了好几日还没干。地里的土地湿润,其实不宜种麦。前朝安禄山之乱后,北地的百姓往南逃难,他们惯常吃面,便种了麦。后来,金人入侵大宋,北地的百姓再次南逃,江南种麦的百姓又开始变多。”

雪白的面,便是百姓流离失所化成的血泪。

姜醉眉神色黯然,道:“百姓辛辛苦苦逃到了南边,日子照样不好过啊!”

赵寰道:“南边朝廷起初定了安民措施,百姓在冬日种植的冬麦,无需纳粮。这道举措甚好,但底下的官员实施起来,就花样百出了。朝廷对官员的政绩考评,当地州府缴纳赋税多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打个比方,先且不提能免一部分赋税的权贵,扬州府穷苦百姓手中,共一千亩地,官员按照一千亩的地收取赋税。仅从这点看起来,官府的做法并无任何问题。但问题在于,百姓为了活命,肯定在冬日的时候,拼命种无需纳粮的麦。等冬麦收割之后,再种稻谷。地不得停歇,施肥不够,生出来的虫害,地也如百姓一样,早已重伤了。”

姜醉眉学着赵寰那样,捡了块泥土在手中捻了下,又湿又粘。挖出来陇沟里,汪着一层水。她心情更低落了几分,“南边的土地不适合种麦,这压根就是南橘北枳。”

种子肥料都跟不上,端靠着人力耕种,庄稼产量低是必然,这也是她大力投入对农业研究的原因。

赵寰宽慰她道:“不是不能种,而是眼下南边种麦,不若种稻谷。不过啊,以后肯定能种的,还会大丰收。”

姜醉眉深深吐出口气,闷闷不乐地道:“扬州府肯定要好几年,才能休养过来了。”

为官多年,姜醉眉见多了真正百姓的苦难,她坐在田埂上,抱膝远眺,轻声道:“无数文人士子写诗写词,称赞大宋的富裕繁华。以前我不明白,既然大宋如此富有,为何还有那般多的百姓起事。我如今是看透彻了,哪是百姓富裕,富的全是权贵。一家一族倒下来。还会有另外的一家一族崛起,权贵轮流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呵呵,先贤圣人早就说明白的道理,却不能细究。”

赵寰意外抬眉,缓缓笑了起来,道:“先前我接到了临安的消息,你可知晓张保的女儿张小娘子?”

姜醉眉点头,关心地问道:“可是她出了事?”

赵寰将张小娘在临安的事迹说了,“洪夫人从明州府走海路到了直沽后下船,来到了燕京。洪夫人将张俊的宅子,田地地契,全部交了出来。”

姜醉眉听得直咋舌,高兴地道:“张小娘子真是厉害,洪夫人也是。”夸完,脸刷一下沉了下,怒道:“可惜洪夫人遇人不淑,嫁给了张保,连累所生儿子也随了他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