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章 引诱

“陛下真乃千古唯有之圣君,只是辽东苦寒,路途遥远,鲜卑、乌桓、高句丽都有相当实力,只怕我等力有未逮。”卢珽道。

此人是卢钦之弟,原是司马家的卫尉卿,司马炎国灭,赋闲在家,担任起范阳卢氏的家务。

他的回答并未让杨峥惊讶。

政治跟做生意一样,要讨价还价。

卢珽说这么多,并不是直接拒绝,而是在说明此事的难度。

“当然不是你们出征,主力仍是我大秦,尔等为义从军,打下一县,即为县令,打下一郡,即为太守,父死子继,世袭罔替,与大秦同休戚!”杨峥把一道诏令摆在沙盘上。

这等于是在签合同了。

上面盖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正是先秦传至今日的传国玉玺。

这玩意儿意义非凡。

历史上东晋元帝因为没有传国玉玺,被人戏称为“白板天子”。

河北士族豪强一直是抵御北方游牧的先锋,并未完全丧失士人的气节。

留在内地,只能与大秦鱼死网破。

汉魏天下纷乱这么多年,杨峥不想再内战,杀来杀去,流的也是自己的血,所以为何不杀出去?

天下其实很大,绝非中原一隅。

杨峥的意思很清楚,大秦会出兵辽东,但士族豪强也要跟着出力。

众人目光不断交错,有人窃窃私语起来。

刘珩刚要喊一声“肃静”,被杨峥制止了。

让他们谈谈也好,强扭的瓜不甜。

而杨峥对这笔“生意”有足够的信心。

历史上,南诏崛起,屡屡侵犯大唐,播州土人跟着作乱,此时的大唐无力镇压,遂让有实力的豪强自行入播州平乱,太原人杨端与舅家谢氏率领向氏、令狐氏、成氏、赵氏、犹氏、娄氏、梁氏、韦氏、谢氏等九姓子弟入播,成功平定叛乱。

杨氏一直镇守播州七百余年。

杨峥觉得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

留在中原,只能自相残杀,弄出去,就是开疆拓土了,既消除了边患,也解决了内部士族豪强的问题,还没什么统治成本。

以后他们跟辽东的土著杀来杀去就是他们的事了。

大秦在后面敲敲边鼓,提供些军事援助就行。

而且这些士族豪强都有上马砍人、下马治民的本事,弄到辽东,能让当地的野人们沐浴儒家的文明之光,消一消他们的野蛮和凶性。

当然,分封也是讲究方法的,一些进可攻退可守的精华之地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一些富裕且偏远之地,杨峥会封一两个宗室过去。

杨峥与卫瓘商议了十余日,各种想法早已成熟。

不得不说,分封对士族豪强的诱惑力太大了,堪称致命。

卷到极致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

现在杨峥全都给他们。

众人的目光互相交递着,明显已经心动了,却依旧没有点头,杨峥不禁有些郁闷,这是自己能想到的最不伤和气的办法。

合作共赢。

但自古汉民有非常重的家乡情怀。

如果连他们都不愿往辽东去,那么其他人就更不愿意去了,收复辽东就是一句空话了。

辽东没有汉民填充,终究会落在异族手中。

一想到此处,杨峥不禁对司马懿恨的牙痒。

史书有载: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悉迁离之……

辽东汉人势力彻底衰落。

从周朝便是华夏故土的辽东,自此与中原分道扬镳,从此地崛起一个又一个异族势力,成为中原大患。

如果辽东有三十万汉民,杨峥也不至于如此废力。

卢珽拱手道:“陛下此策甚好,只是辽东实在太过苦寒……”

“抬上来。”杨峥挥手道。

两个甲士再抬来一物,正是杨峥在邺城下弄出来的黄泥火炉。

炉中煤火散发出暗红色的火光,站在周围便觉得一阵热气。

“此物制作简单,只需黄泥和石墨,能控制火势大小,终夜不熄!”

辽东资源丰富,黑土地上什么都有,石油、煤、铁矿、林木、野兽、鱼类等等,还有海洋资源。

杨峥记得华夏第一大露天煤矿就在抚顺,也就是现在的玄菟郡。

士族豪强们终于激动起来,以他们的眼力自然能看出此物的潜力。

杨峥继续添了一把火,“辽东物产丰足,若能打下基业,子孙万事不愁,尔等若是不愿去,朕就去招募天下豪杰、羌胡豪酋。”

他们不愿去,有的是人愿意去。

不过汉化羌胡豪酋毕竟是外人,没有士族豪强家底雄厚。

这时代士族豪强不仅有土地有人口,还掌握了文化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