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四时好(一)(第3/4页)

“臣……”

黄宗玉额上汗水更甚,一时答不出。

孟云献忽然站出去,俯身向太子作揖,随即才站直身体,看向百官,“光宁府的奏疏你们听了,雍州的奏疏你们也听了,所有送到殿下面前的奏疏,殿下也都让人念给你们听了。”

“我要提醒诸位,我们如今是在为受冤的人翻案,百姓在看着太子殿下,看着你们这些大人,那些在边关为大齐守国土的将士也在看着我们。”

“‘青崖有雪,而我负之’这句话,你们还有谁没有听过吗?翻案,若不能一翻到底,有罪的人,若不能担负起他应当担负的罪责,这还是翻案吗?”

裴知远在旁,心中也是一动,他不由开口道:

“难道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要辜负玉节将军吗?”

朝臣们一时默然,什么话也说不出,黄宗玉脸色十分不好,却也不再开口,赵益见此,便温言道:“我知道诸位是为我考量,不愿我落得个残害宗亲的不仁之名,我多谢诸位。”

“但如今民意汹涌,若我不能从民意,是否也是一种不仁?”

如今民意沸腾,朝臣们也不是不知,但眼下这个境况,他们又能怎么做?难不成要将那些在光宁府前聚集的百姓收押?

这自然是不能的。

早朝既散,黄宗玉与孟云献二位相公留在殿中,赵益从阶上走下来,见黄宗玉面色发沉,他便俯身作揖。

“殿下……您这是做什么?”

黄宗玉吓了一跳,“臣不敢受!”

赵益站直身体,“此前是我想岔了,正如您所言,押在夤夜司中的那八十余人我不能都杀。”

黄宗玉一怔,“殿下……想清楚了?”

“是。”

赵益颔首,“孟相公已经与我说过您的苦心,我若以将旧党一网打尽的法子来化解新旧两党的党争,亦是一种偏听偏信。”

黄宗玉不由看向一旁的孟云献,他方才还在心里将孟云献骂得厉害,此刻却有点讪讪的。

“孟相公对我说,旧党有旧党的不到之处,新党亦有新党的不妥之处,若我一味偏心新党,其实也于新政无益,我要做的,是不偏不倚,做得对,才不会错。”

“殿下,臣就是此意啊!”

黄宗玉低首。

“是,我知道您的苦心,”

赵益扶住他的手臂,“但,黄相公,我可以饶恕其中的一些人,却不能饶恕鲁国公,请您不要再阻我。”

黄宗玉抬起头,只见太子神情坚冷,先前的温和收敛起来,此刻又是如此的不容置喙,他张张嘴,什么话也说不出。

鲁国公原以为自己依照周挺所言,将十六年前玉节将军叛国案的真相说出,将所有的事都推到已经去世的父王身上,他便能走出夤夜司。

他是宗亲,如今的储君若要继位,若要博得一个仁厚的好名声,便绝不能对他下手。

可谁知在御史台大狱中的蒋先明与贺童二人却不安分,他们以笔为刃,剥开十六年的尘埃,让天下人重新记起那位玉节将军的不世功业。

无数人的痛惜,惭愧化为滔滔江水,汹涌澎湃。

十六年前雍州的民意凌迟了玉节将军,而如今天下洪流般的民意,也终要杀人。

四月初五,

清明时节。

储君赵益下令处决三十余名犯官,而翰林院与谏院共议数日,也终究在这一日,定下鲁国公的死罪。

鲁国公在夤夜司中听闻此讯,当场昏迷。

细雨纷纷的夜,夜市却冷清无人,百姓们身着素衣,手持灯盏,聚集在文端公主府门口。

“公主府里只有子凌十四岁之前的衣物,从前官家下令将公主府家财收入国库时,他的衣物……都被烧了。”

贺童才从御史台的大狱里放出来,人清减了许多。

孟云献闻言,沉默了半晌,“如今咱们就是想找一件他的衣物,也这样难。”

“孟公,您看咱们不若找些旁的物件代替?可还有什么?”裴知远在旁开口道。

“没有,什么都没有。”

贺童垂下脑袋。

就是连今日公主府灵堂上摆的那具棺椁,也是空空如也,什么物件也放不进去。

“我有。”

这样一道女声传来,在绵密的细雨中,没有撑伞的百姓们回头,只见那是一个身形清瘦的年轻女子。

她步履蹒跚,被人扶着。

“是倪小娘子吗?”

“那是倪小娘子吧……”

“是她!”

人们认出了她,他们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道来,孟云献看着自己的夫人姜芍与那个叫做青穹的年轻人一块儿扶着倪素走过来。

“倪小娘子,你手中的是什么?”

裴知远见她怀中用披帛裹了什么东西,便出声询问。

倪素伸出双手,披帛散开,随着夜风浮动,又被雨水压下,里面锈迹斑斑的,两截断枪展露在众人的眼前,“这是玉节将军生前的银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