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2/5页)

剧情里的原配倒是做到了陈忠要求的“恭俭柔顺”,对着丈夫处处忍让,最后下场如何?

就像陈知意劝周妙妙时候的那样,她始终是一个想法,人必须要自己先立起来,人不自立万事空谈,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人就会有好报,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

为了不离婚就要“务必忍让”?她做不到。

此时陈家大厅里倒真是各人有各人的心思,陈知意拿走她母亲的嫁妆后,陈家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些入不敷出了。

这点管家的常氏最清楚,她没阻止女儿的拱火,只慢条斯理的开口,倒是为陈知意说了一句话,“老爷,大小姐这婚离了之后,是不是要回家来住?”

回家来住,是不是得带着那笔嫁妆?她也是旧式的思维,一个女子,孤身一人怎么在这世道上活得下去?

夫家没了,不是就只能靠着娘家?

陈忠却和她想法不同,听见这话后,胡子都抖了抖,“她都这样出息了,还回什么陈家?还嫌陈家的脸没被她丢够吗?”

他现在是出门都觉得脸上害臊得慌,他们这样的人家,哪里听过家里头有人离婚的?

陈忠觉得丢脸,陈雅柔幸灾乐祸,常氏心里全是算计,只有陈家这一辈唯一的男丁陈宇延一言不发。

听见陈忠这句斥责后,他才冷不丁的开口,“父亲不如直接把大姐逐出家门?”

他今年十七岁,不同于父亲的顽固守旧,母亲和妹妹受限于教育和经历见识不多,陈宇延虽然没去新式学堂念书,却因为男子的身份,是知道一些当前世道的发展的。

他虽然也震惊于陈知意竟然敢上法院离婚,但反应过来后,心里更多涌现的却是佩服之类的情绪。

陈宇延身在这种守旧家庭,才知道为人子女摆脱这种束缚有多难,尤其这世道,对女子要格外苛责一些。

事情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陈忠心里虽然转过这个念头,但到底还没能下定决心,叹息了一口气之后,到底是什么也没说。

陈家对这件事的反应,其实也是这时候大多数观念守旧的人家对这件事的看法。

旧派的家庭给这些女儿受了旧式的教育,又将她们嫁给了新派的丈夫,要求他们万事忍耐以夫为天。

新派的丈夫却又看不起这些不通西学的旧式女子,认为和她们没有共同语言,践踏她们最终抛弃她们。

身为旧式女子便为新派所不容,离婚再嫁又被旧派所不齿,最后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随着这场离婚官司消息的传播,报纸上对这位原配的声讨也愈来愈烈了。

说来也可笑,这件事在外界看来,明明是萧肃另结新欢,这些报纸却偏偏要在发文时,言语里对这位原配再贬低一遍。

仿佛这样做,就能越发体现出现今青年,的确是文明进步了许多似的。

看不起旧式的东西,推崇西学,这在这时候算是一种另类的“政治正确”,报纸上的那些话人人都没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却让简容心里真实的慌张起来。

简容的观念和现在的世情一致,她也是看不起那些旧派小姐的,但简容心里知道,陈知意虽然受的是旧派的教育,但这人委实是个怪才,上学一年就被燕京大学录取,私底下还有个如今在文坛风气正盛的笔名。

她心里当然乐意报纸上夸她和师兄是天作之合,但看到贬低陈知意的那些话时,心里却是又心虚又带着点窃喜。

至少目前来看,世人眼里她还是比不过自己的。

这场离婚官司,离开庭还要再等几日,在报纸上对这桩官司的报道,越发危言耸听的时候,陈知意第一次以自己的名义,在燕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

她之前就想过,萧肃给她的那些伤害,她早就还了回去,这场官司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打的,是为了剧情里的那个原配。

所以她也不用容与这个笔名,只单纯的在拥有了发声渠道后,为剧情里的那个她发声。

这篇文章,她只是简简单单的论述了一遍,当今这个新旧交替的社会下,旧式女子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的。

“西学传入东方后,我就常听闻一些对旧式东西的贬低,对西方文明进步思想的推崇之语,那时的我尚还未预料到,原来自己也是要被归纳在这‘被贬低的旧式东西’里的......出嫁之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做人要勤俭持家,谨守本心,此时的我万万想不到,仅仅因为一个‘旧式女子’的标签,丈夫就已经在心里判了我的死罪......此后另寻新派的小姐,在他看来,在世人看来,已经是理所应当的了。

毕竟社会要进步,西方文明要推广,那这种”旧式的东西“被淘汰,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可真走到这一步后,我想问问诸君,请求大家为我解解惑,我到底是个“东西”?还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