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天子之威

“大明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其实有一点是很不好的。”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站在皇家军事学院的正堂前,环视随驾的一众文武,朗声道:“那就是恐惧战争,这种恐惧,导致朝廷在很多时候,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这就违背了战争的本质。

由此导致国朝在过往的平叛战中,始终都处在被动的境遇下,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甚至损害着大明国力。

战争是可怕的。

战争是会死人。

不过,要是连正视战争的勇气,大明都彻底丧失掉的话,那纵使国朝做的再多,也难逃江山倾覆的命运!”

周遇吉、曹文诏、猛如虎、虎大威、张世泽、王来聘、徐彦琦、翁英、张载赓、刘宗敏、袁宗第、田见秀、李来亨、党守素、刘体纯等一众将校,无不流露出激亢的神情。

自从崇祯三年开始,崇祯皇帝就一直在谋改军队。

或许说过程艰难些,进度缓慢些,可是谋改军队的动作,却一直没有停滞不前。

围绕着京畿一带的军队建制,从过去臃肿的状态,逐步倾向于精兵简政,明确各部军队的建制。

负责宫禁的大明御林军,负责京城的九门提督,负责京畿周边的三大营,负责京畿外围的驻防军……

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打出,使得崇祯皇帝手里的兵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上述这些军队的权力,皆被崇祯皇帝所掌控。

单单是皇家军事学院、大明陆军讲武堂、大明炮兵讲武堂的运转,每年都能培养出一批军事过硬的中低层将校。

大明的军改,改的不止是军队建制,改的更是思维模式。

“时下的大明,所处境遇不算太好。”

崇祯皇帝双眼微眯道:“西北边陲,北疆诸镇,辽东边地,西南边陲,东南沿海,看似安稳的背后,却暗藏着很多杀机。

你们都是帝国的军人。

你们都是帝国的脊梁。

朕知道你们的心里,都无比渴望赶赴前线,希望能帮国朝稳定边疆,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不过战争的形势,不像你们所想的那般简单。

国朝要面对的问题,不止是战争这单一的层面,所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时刻紧绷一根弦,处在准备打仗的状态下!”

在崇祯皇帝的整体构想下,让大明处在一定规模的战争境遇下,其实是能够促进大明的自我革新。

有压力,才有动力。

特别是区域战争的维系,能有效促成军工、造船、冶炼、锻造等诸多产业的发展,而上述这些产业发展,又能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就像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军队是大明的国之利器。

围绕着军队展开的谋改,会催生出很多领域的谋改,而这些谋改要是能掌控好,约束好,其实是能带动大明的改变。

特别是内务府的顺势创设,不仅能加快各领域的发展,还能加快制钱的流通,这给予大明的好处,就是很多,很多的。

国贫民富的境遇,是崇祯皇帝一直想改变的。

他要实现国富民强的构想!

大批被各个群体窖藏起来的银子,能够通过看得见的改变,继而重新流通起来,这对于大明是有益处的。

可控的通货膨胀率,是促进发展的催化剂。

“御林军和京营的整体换装,基本上算是告一段落了。”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周遇吉、曹文诏他们,“各部之间的磨合,也要尽快提上议程,特别是熟悉列装的火器、火炮,必须要做到极致才行,你们是朕信赖的帝国将校,之后该怎样做,不用朕多讲,心里也都清楚吧?”

“忠于大明!”

“忠于陛下!”

周遇吉、曹文诏、猛如虎、虎大威、张世泽、王来聘、徐彦琦、翁英、张载赓、刘宗敏、袁宗第、田见秀、李来亨、党守素、刘体纯等一众将校,纷纷昂首挺胸,行注目礼,向崇祯皇帝朗声喝道。

大明的武运,正在复苏啊。

随驾的王在晋、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钱肃乐、黄道周等一众大臣,在见到此幕以后,无不是心生感慨。

作为崇祯皇帝特设的有司衙署,一个军机处,一个内务府,其实都清楚当今天子,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视程度。

过去那种什么事情,都独靠一个兵部维系的境遇,算是在悄然间发生改变。

就当前的境遇下,兵部的调函,在京畿一带的用处,没有一道中旨有用,这就是崇祯皇帝想要的。

大明文官群体,所涉足的职权太多,这种境遇必须要扭转。

考虑到整体局势的稳定,处在当前的境遇下,就大刀阔斧的谋改,特别是削减兵部职权,增加军机处、五军都督府的职权,其实不利于整体发展,所以崇祯皇帝才以自身为媒介,作为意志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