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入蜀(第3/4页)

由于宇文泰各种抹黑宣传,以及东魏骑卒每年踩踏禾苗等事情的相互作用下,在西魏百姓眼中高家父子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

无需西魏士卒胁迫,就有大批陇西百姓自愿相随,一如撤离关中时的盛况。

所以说,人的名,树的影,还是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也许是跟小高王斗久了,宇文泰也学了几分阴损,比如在迁徙陇山百姓之余,还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要赠予陇西之地,以此引发东魏与吐谷浑之间的冲突。

这就是一个明摆着的大坑,但关键在于吐谷浑汗能否抵御住诱惑。

至于入蜀,宇文泰知晓最重要的就是行军速度,赶在尚未走漏风声之前入蜀。

宇文泰继续派遣侯莫陈祟与尉迟迥并为先锋,由剑阁入蜀,由于蜀中军力被抽调一空,再兼各座关隘承平多年,防备松懈,故而西魏大军沿途势如破竹,一举冲入蜀中。

蜀地北方重镇潼州很快失陷,侯莫陈祟与尉迟迥轻易逼近成都。

成都毫无疑问是座雄城,但一旦被敌逼近,少有能够坚守,一如三国时刘璋降刘备,刘禅降邓艾。

东晋时,成汉政权倒是坚挺了一波,但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东晋小兵误击前进鼓,故而三军用命,得以破敌,桓温也因此平定蜀地。

这一次成都照样未能坚守,但也不能怪守将,确实是缺兵少将,西魏大军四面围攻,哪顾得过来。

夺取成都以后,宇文泰立即命人将百姓尽数迁移入蜀,留宇文护领五千人守成都,又亲率步骑一万五千人东出,夺取楚州,即如今的重庆。

楚州为巴蜀门户,宇文泰的谋划很清楚,先把门给关上,再去蚕食蜀南。

且不提南梁反应,随着薛孤延、斛律平夺取蓝田关、武关后,很快,经过一番血战,潘乐、斛律羡也随即拿下萧关。

只剩了高澄还在大散关前吃土,毕竟难度不一样,宇文泰可没想过去守萧关。

不过连日强攻下,将士虽多有伤亡,但是破关在望。

李虎此时已经是身心俱疲,眼见陇西百姓与将士家眷皆以南迁,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率领守城将士冒雪逃了。

等到第二天一早,高澄组织军队再要攻城,大散关早已是人去楼空。

在东魏士卒控制了城防以后,高澄终于走入了大散关,他知晓宇文泰定然是已经入蜀,否则李虎不会走。

但万万没想到,整个陇西之地却已经是人迹去无踪,千里无鸡鸣,宇文泰给自己留了一处空地,除了一些老弱病残实在走不了,或者深山老林里管不着,其余陇西百姓尽数被他迁走了,更别提留下什么物资。

吐谷浑汗原本在宇文泰使者的蛊惑下,本想东出,后来听说如今陇山情况,又得知高澄四处派兵抢占重要隘口,终于极为艰难的压下了野心,派人与东魏接触,重申两国友好。

高澄自然是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吐谷浑使者,如今可不是向吐谷浑用兵的时候。

孰轻孰重,高澄看得最明白,现阶段的任务是迁徙民众,既缓解关东人地矛盾,又充实关陇地区,同时休养生息,再做计较。

这一战虽然夺取关陇,但由于宇文泰搬空了长安府库,又迁走大量人口,更是将在陇西只给高澄留了一片白地,实际上这次出征造成的财政亏空难以填补,至少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南顾。

不过宇文泰玩阴的,想让吐谷浑给自己添堵,小高王自然要还他一份礼。

高澄准备缓和与南梁的关系,让他们知道短时间高氏不愿再动兵戈,就看萧衍会不会趁着这段时间西进,将蜀地夺回。

然而以他对萧衍的了解,只怕对方又要顾全大局。

萧衍年老,却并不智昏,没有进取心是一回事,不代表他看不清如今的局势。

三国时东吴袭取了荆州,诸葛亮、赵云等人一再请求刘备不要伐吴,自有其道理。

南梁朝堂估摸着也不缺知晓天下局势的人。

如今东魏尽得北地,虽然关中残破,但有关东人口,再休养生息几年,只怕势头更胜北魏,毕竟如今高氏正处于上升期。

但是试一试又何妨,高澄打定主意再次派遣温子昇出使建康,事情不成,顶多是让温子昇白跑一趟,事情若是成了,宇文泰与萧衍交兵,他高澄自可坐收渔翁之利。

眼看陇西已定,吐谷浑也没有东出的迹象,高澄也准备回师长安,他当即对陇西做出布置,暂时留大将窦泰领骑卒一万驻守。

而大散关守将高澄属意将王思政调来,守城这档子事,还是自己岳丈用着放心,之所以不用韦孝宽,也是高澄之前与高欢商量过,不把降将置于关西。

毕竟才新近依附,忠诚度有待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