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徐州(第2/3页)

“既然大都督决心立威,更应该安抚徐州豪强,仆有一计,请大都督命人追回使者,收下头颅,赏赐金银,命使者带话,让徐州代理官员准备酒肉犒劳大军,再摆设宴席,为大都督接风。

“如此,徐州上下必然深信大都督欲赦免其罪,大都督可用城中恐有余孽为由,命部曲接管城防,此应有之理,旁人又怎敢多言。

“再邀徐州将校一同赴宴,只需他们入城,便是待宰牛羊,或杀或刮,只需大都督一言便可处置。”

崔季舒这条计策有其可行性,但对于高澄来说得不偿失。

通过哄骗的方法诱杀徐州叛逆,确实轻松,但代价是牺牲自己的政治信誉。

政治信誉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人视如草芥,但也有人视若珍宝,并最终换取丰厚收益。

比如司马懿,他就将政治信誉卖了一个好价钱。

高平陵之变,胜负未分之际,司马懿用苦心经营四十年的政治信誉,换取了曹爽相信洛水之盟的誓言。

相信自己放弃反抗,交出兵权,可以保留爵位、财产。

最终在曹爽放弃权力后,司马懿违背誓言,杀尽曹爽宗族,司马氏从此彻底掌控曹魏。

高澄是北魏权臣渤海王高欢的世子,是高氏的继承人,政治信誉的价钱怎么能比司马懿要低。

司马懿换得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国祚,高澄不愿初出茅庐,就只换一个徐州。

况且对于高氏来说,高欢的政治信誉已然廉价。

出身底层的高欢为了成就霸业,三次背主,又两次与尔朱兆盟誓,透支的次数着实多了一些。

后果也有,高欢第一次攻玉璧,想要劝降王思政,许以高官厚禄,但因为他过往行为,而被王思政讥讽。

崔季舒不是外人,高澄耐着性子跟他把心中所想解释清楚。

“世子所思,仆远不及也。”

崔季舒汗颜道。

高澄宽慰了一番,崔季舒这才告退。

其实并不怪崔季舒没想到这一层,大争之世,各种阴谋诡计频出,为了达到目的,哪还顾得上许多。

但对于高澄来说,这个混乱且荒唐的南北朝越是不讲道义,他就越要反其道而行,或许这份信誉一辈子卖不出去,但只需要做成一笔买卖,回报远不是轻取徐州所能比拟,更何况谁说小高王靠自己的本事拿不下徐州。

高澄有一个好父亲,为他打下这片基业,也让他有底气为自己塑金身。

使者回归彭城时,彭城已经处处张灯结彩,童谣都编了好几首,着重表现高澄与民同乐,仁善爱人。

得益于高澄之前的宽容行径,所有人都相信自己能够获得赦免。

当使者转述高澄所言,要自取叛逆人头,众人无不大惊失色,一时间人心惶惶。

基于高澄的人设,他们还是没想到小高王是抱着灭族的目的而来,都以为只是高澄嫌死的叛逆还不够,认为他们在包庇。

毕竟洛阳宗室叛乱,高澄也没有株连家眷。

彭城贵人们只理解了高澄的表面意思,以为要送活口让他自己动手。

于是一番勾心斗角之后,又有十四人被押往刚刚踏足徐州的高澄军中,等待他亲自处置。

高澄再次接见使者,见到送来的俘虏,他愤然道:

“何须你等教我行事!”

说罢,命令亲卫将这十四人松绑,与使者以及随行押送之人一起赶出大营。

被高澄释放的叛逆怨恨自己被人出卖,而押送之人也不敢让他们活着回去。

双方才出大营,立刻展开火并,高澄听说营外动乱,立即放心的命人前去救援叛逆,可十四人中,只有三人保住了性命。

而使者领着剩余随从回到彭城时,徐州豪族这才明白,高澄所图甚多。

于是众人严守城池的同时,派人送信向梁魏边境上的梁军求援。

而高澄也早有准备,不断有流言在梁魏边境传播,声称徐州动乱,徐州豪族为了将功赎罪,计划引梁军入境,助高澄破之,魏军再顺势南下劫掠。

他没有故意散播先前徐州豪族送来的投效信,过犹不及。

徐州豪族与高澄真有谋划的话,寄给高澄的书信又怎么会轻易流传,蒋干盗书这种事情,也要找到一个蒋干来做才行。

没有蒋干,但他有蔡和兄弟。

高澄召见逃回营中的三名叛逆,许诺赦免他们的父母妻儿,命人护送三人抵达梁魏边境。

之前的流言已经足够让梁将深思,还是受益于高澄贤世子,宽以待人的名声,就连梁魏边境上的梁人也不认为他会彻底清算徐州豪族。

哪怕没有直接证据,梁军主将还是更愿意相信流言的内容,徐州豪族就是要骗他们北上,高澄定然早已设下埋伏,等着他们自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