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第2/4页)

苏玉杭便很有些没好气:“行行行,我自己买新的行了吧!”

初挽看着这讨价还价的苏玉杭,他确实没了昔日大教授的气息,如果不是认识,乍一看真就是个混市井的孙二爷之流了。

她便想起上辈子,那苏玉杭也是有些名气的,连带着陈蕾也很有身价,不知道为什么这辈子差别这么大,难道上辈子也是侥幸?

这时候,她和聂南圭下了车,那苏玉杭显然看到了,便略有些尴尬,不过还是硬着头皮打了招呼:“这是小初啊,几年不见了,发财了哈?”

初挽颔首,淡淡寒暄了一句,便问起苏鸿燕。

苏玉杭笑得一脸光彩:“她啊,结婚了,嫁给一个美国人,以后她就是美国人了。”

初挽“哦”了声,也就带着聂南圭进屋了。

进去后,杨瑞常看到初挽和聂南圭,忙上前打招呼坐下,又让旁边小伙计沏茶。

坐下来喝着茶,他说起今天遇到的,原来今天来了一对夫妻,说着一口乡下土话,手里拿着一个物件,是一大块古玉,上面还带着血沁的,雕刻成童子骑象的形状,足足五六厘米高,七八厘米长。

杨瑞常拧眉:“我看着东西像是真的,但又觉得哪里不对,这么大一块古玉,还带着血沁,是个罕见的,如果因为拿不准就这么错过也挺可惜的,所以想着你过来拿个主意。”

聂南圭一听,神情略有些异样,蹙眉道:“你确定带着血沁?”

杨瑞常点头:“是,带血沁的,我刚打电话给钱经理,他也好奇,说这辈子他就见过两次带血沁的玉。”

钱经理现在去护国寺经营着初挽的另一家铺子,专门收东西的,不过最近他跑到河北乡下了,没在北京,不能赶过来看。

初挽点头:“那我们等等吧,等会看看物件。”

杨瑞常笑道:“正好聂先生在,也好帮我们掌掌眼。”

聂南圭捏着茶盏,笑道:“说哪儿话呢,在你们东家跟前,我哪敢拿大。”

杨瑞常:“我是听说,紫品轩才收了一件白玉瓶,那可是好物件,一条街都跟着眼馋呢。”

初挽疑惑,看向聂南圭:“嗯?什么好东西?”

聂南圭:“一件乾隆白玉龙纹瓶,我就听柜台说这回事,还没看呢,要不等回头你也过去一起掌掌眼?”

初挽笑道:“那敢情好,我也开开眼,乾隆时候的白玉龙纹瓶,也是罕见货。”

几个人就这么闲聊着,讲起最近琉璃厂上发生的各种稀罕事,谁谁收了什么好东西,谁谁见了什么好物件,初挽听着杨瑞常这么说,最近琉璃厂倒是收了不少好物件,特别是玉器,都是个顶个好,没得挑的。

初挽便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劲了。

要知道现在可不比以前了,以前铲子几块钱收的物件,他们只要挣钱他们就卖,他们不懂康熙乾隆,他们只知道我得挣五块,我得挣十块。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一个个文化水平精进了,谁也别想捡谁漏了,乡下过来摆摊的农民,破帆布口袋塞一本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还得来一本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人家一边摆摊一边用唾沫沾着翻书,把书都要翻烂了。

这年头捡漏不好捡,农民兄弟们有好东西也知道货比三家了,哪至于来了就奔你店里,直接就让你捡漏买好物件。

现在倒是好,市场上一下子涌现出这么多好玉器。

这让她想起以前那名动一时荒谬至极的北魏陶俑事件。

初挽看向聂南圭,显然聂南圭也有些怀疑,两个人对视一眼后,聂南圭到底是道:“这来路正吗?”

杨瑞常皱眉:“我瞧着那几个的的确确都是农民,应该是不懂这些,听那意思就是家里没事挖出来的。”

这话说得含蓄,其实意思就是出土货,反正农民手里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的,有些事谁也没法证明,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聂南圭拇指托着下巴,微微挑眉,若有所思。

杨瑞常:“等会他们来了,你们——”

这么说着,就听到外面动静,好像是来客人了,听口音和语气是个归国华侨,外面伙计在招待。

这小伙计办事机灵,和那归侨寒暄着,那华侨先四处看了一遍,之后问有好玉吗,伙计就把店里几块玉给对方看,对方嫌弃年分浅,便不理这茬了,随意看看别的。

伙计见此,随口和对方说起瓷器,聊着瓷器又聊起玉来,聊到了前几天卖的一块高古玉,对方倒是感兴趣,详细问了问,之后摇头说:“听着可惜了,那么一块玉,你卖一万八,这价格真不高。”

他们所在的内室有一个窗户,那窗户是带机关的,从里面看外面能看清楚,但是从外面看里面却看不到,这个一般是古玩店经理坐在里面,可以观察下客人情况,然后再看人下菜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