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第3/4页)

她当即痛快接受采访,彼此在一家咖啡店聊了聊。

记者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试探的意思,后来看初挽比较坦率,也就直接说了:“其实我们一直都很怀疑,这一段也一直在追踪着藤村先生的考古行踪,只是没有确切的证据,我们并不敢说什么,在日本,年轻的考古学者哪怕有所怀疑,也会被排斥。”

初挽:“这倒是也能理解,毕竟藤村先生做下的事情,大家喜闻乐见,他已经成为石器考古的权威。”

记者又详细地和初挽讲起目前的情况,以及她的打算。

初挽听着,知道他有些想法,但是不够成熟,便将自己知道的上辈子的一些细节说给他听,当成自己的想法,详细讲了讲。

那记者听了,茅塞顿开:“也许可以试试,没准能拍到更多信息,就算拍不到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获得独家新闻,我们就拍到第一现场。”

初挽赞同:“对,没准到时候能超过三大报纸,成为独家新闻。”

记者显然有些摩拳擦掌,他忙和初挽告别,显然去找同事商量了。

不过可惜的是,水下考古实践活动要开始了,初挽没办法在现场看热闹了。

这次的水下考古实践包括水下摄影、搜索巡回、潜水设备维修维护和国际救援培训等,这其间因为涉及到设备的租用以及协调,初挽少不得跑前跑后,跟着协调,辅助培训队员的工作。

连着一周多,一切总算步入正轨,初挽也可以松口气了。

她打电话给那位记者,问起来,知道对方已经进行布局,在藤村新一即将挖掘的地方准备安置摄像头,并且藏得非常隐蔽:“一般人肯定不可能发现的,这是松下公司新出的高科技摄像头。”

初挽听着,很是放心,高科技就是好,这个时候能提前用上了。

确认记者那边布置没问题后,她也有了闲情逸致,因为惦记着捡漏,便干脆兑换了一些日元,自己坐车过去了东京。

东京的古玩店铺林立,显然比大阪要专业,不过这边的古玩店都是单品,专门的瓷器店,青铜店,或者佛像店。

初挽倒是不指望一定买到什么,就是随意看看,青铜器太重了,刀剑也没什么兴趣,就算偶尔看到有漏,不大,也就放过了。

她买了一把南部铁壶,捡漏了霁蓝釉大碗,现在并不急于再购入什么,可以有耐性慢慢看。

她在东京逛了一天,也没逛到什么,这时候有点累了,便准备回去酒店。

日本的出租车太贵了,叫一次出租车起步价竟然要一万日元,将近一百人民币,初挽虽然现在不缺钱,但也不想这么挥霍。

她想节省体力,坐地铁回去酒店,这样明天一早再做地铁过去培训酒店。

第二天就可以回去培训酒店了。

谁知道就在她要离开市场时,却见那边橱窗里竟然挂着一把剑。

那把剑——

初挽看了后,顿时有些疑惑。

她走上前去,仔细看了看,那是一把青铜剑,剑体非常宽阔,上面有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首是圆盘形,镶嵌着绿松石,还残留着镶嵌宝石脱落的痕迹。

剑格两面是双钩鸟虫书铭文,从初挽的角度,那铭文赫然正是戉王字样。

这个戉应该是越,所谓戉王应该是越王了。

初挽看了看这家店铺,这是一家瓷器店,并不是专营刀剑的,看来是偶尔得了,又不懂,便挂在那里?

初挽当即进去,先看了看瓷器,问了问价格,没发现什么好的,之后才看向这青铜剑。

她问店家能不能拿下来看,店家倒是痛快。

初挽拿起那把剑,却见剑的另一侧有四个字,正是“者旨於睗”。

一看到这四个字,初挽便懂了。

她知道这把剑。

上面的者旨其实是诸稽,是越王的姓氏,而於睗则是越王勾践的儿子,也曾经在位,只不过在位时间比较短。

这把剑她上辈子曾经在博物馆看到过,关于这把剑的经历,也是有些传奇。

这把剑其实是八十年代初在浙江挖出来的,结果被以一万元价格卖给了文物贩子,按照上辈子的情况,这把剑辗转到了香港,但因为看着太新,无人识货,以至于一直滞留在香港某家古玩店。

到了九十年代,大陆一位文物专家无意中看到了,认出这是国宝,但是当时也恰巧了,店家说有两位古玩商都想要,开价要一百五十万港币。

这位专家没办法,回到国内,登报呼吁请求让国宝回家,在这个时候,杭州钢铁集团站出来,最后几经周折,终于以一百三十多万港币将这件越王剑带回浙江,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初挽没想到,此时,1988年,早于那位专家几乎十年,自己竟然能有幸在日本遇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