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第2/3页)

不过显然陆守俨没呲陆建静,只是解释道:“没有,他们的家族企业结构庞大复杂,每一块业务都有专门人员负责,我只是见过他们下属公司的负责人。”

陆建静还是好奇,问了好一些问题,其它几个也都七嘴八舌的,陆守俨尽量解答了,也适当说起自己这次参观几家石油公司的见识和感悟。

这么说话间,陆守俨几个哥哥也聊起来,他们一加入,就说起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垄断地位,接着又说起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态,国内的社会主义经济等,顿时小辈的都不愿意插嘴了,大家各聊各的。

初挽看陆建晖从旁低着头,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便随口问起来。

上次记得陆建晖说过,他们的水下机器人“海王一号”在大连港试航成功,之后好像又做了一个试验,可以做到机器人深潜199米了,算是打破了中国水下机器人零的突破。

陆建晖一提起工作,精神头就来了,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现在国家制定了863科学发展计划,而自动化也成为这个科学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并且制定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两大主题。

现在陆建晖已经成为国家机器人示范工程的主管,打算把水下机器人技术往前推,目前正在攻关水下一千米无缆机器人。

陆建晖道:“七婶,之前你说过的那个故事,我一直在琢磨,我也研究过,发现我们国家在南海确实有些沉船,我们现在技术不到位,没法挖掘,如果我们能够把水下机器人技术往前推一步,也许就能打捞了。”

初挽赞同:“是,如果有这种技术,到时候别人去打捞,我们不至于干瞪眼看着。”

其实南海沉船也就是潜入水下几米罢了,但是二十多米也足足六七层楼那么高了,那个高度,要想水下复杂作业,需要很高的技术操控能力,也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

就她上辈子所知道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考古学界为了打捞南海一号,组成了中日联合打捞队伍,这个队伍的牵头人就是她如今的导师岳先生和知名女考古专家严瑾教授。

当时日本出资三十万元,派出水下考古专家、潜水专家并专业人员,连同中国考古学者一起前去打捞。

结果去了后,两条船,几十人出海,先做了十天的水下考古调查,真正的潜水作业只进行了一天,仅仅打捞出一片宋代德化窑青白瓷碎片,便因为资金缺乏只能匆忙结束了。

三十万元,两条船,几十位专家,只换来一片瓷。

水下考古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无法想象的。

如果陆建晖能在水下机器人技术这一块做出成就,那对水下考古的助力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那次的水下考古为什么要和日本人联合,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水下考古,需要有潜水学习,需要有水下考古理论学习,还要有海上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整个水下考古的统筹细节规划,这些都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相比于西方成熟的水下考古队伍,中国在这一块几乎完全是空白。

如果中国能在水下机器人技术上有所发展,那自然也会相对促进国内水下考古的发展。

当下初挽详细和陆建晖聊了下,其实对于水下考古以及水下机器人发展,她知道的也并不多,只是曾经稍微了解过这方面的信息罢了,不过陆建晖显然还是引为知己,和她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又说起现在项目开展中的种种技术难点。

到了最后,就是陆建晖自话自说,越说越兴奋,一大堆的术语往外扔,也不管人听懂听不懂。

初挽这么听着的时候,心里却在想着水下考古的发展。

此时此刻的英国,那个叫哈迈的英国人应该已经在澳大利亚组建了专业的打捞公司,几年后,这个人将发现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从而发现了泰兴号,那艘已经失踪两百年的中国沉船,之后疯狂打捞出百万件瓷器,发了大财。

对于这个故事,初挽自然心中存憾,不过她并未多想过什么,毕竟这些距离她有些遥远,是她力有未逮的。

不过现在,听着陆建晖这么说,她突然起了一些心思。

如果呢?

也许可以试试呢?

当然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涉及面太大了,需要国内、专业的水下考古研究机构,需要陆建晖的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当然,更需要钱。

这么想着的时候,已经到了吃饭时候了,因为人多,是分了两大桌吃的,陆老爷子便先声明:“好了,要吃饭了,你们不许聊别的,大家说点高兴的,吃饭吃得高兴!”

冯鹭希点头:“老爷子说得对,吃饭的时候,不要提你们当官的那些事,我们听得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