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第2/5页)

毕竟她并不确定在这个年代,这些人是什么知名度,刀鹤兮那里有没有这些人。

刀鹤兮:“你说的这几个,我听说过,我让Maddocks找找他们的联系方式,回头告诉你。”

初挽听了,自然感激不尽。

刀鹤兮:“打算在那里待几天?”

初挽:“我们这次的会议是四天,不过好不容易出来了,我想到处玩玩,见识下,所以等回去的时候,我打算自己留在这里一周。”

刀鹤兮略沉吟了下:“你对那边熟悉吗,出行方便吗?”

初挽道:“还行,我爱人的侄子在这边留学,他有车,可以带我过去。”

刀鹤兮淡声道:“哦,那不错。”

刀鹤兮做事非常靠谱,他很快就发了传真,给她那几个私人小型竞拍沙龙和私人博物馆的联系方式。

初挽筛选了一番,最后选定了一家,位于郊区的一处别墅,距离她所住的酒店大概四十分钟车程,是小型私人博物馆,同时也自己做竞拍沙龙,就她记得的,这家也给HF供货,只要东西好,是很能出得起价的。

她可以上午先开会,下午就可以让陆建晨带着自己过去。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初挽和几位新疆专家过去会场。

这个美国考古年会简称SAA,可以说是全美甚至全世界考古学家云集的大会,据说总参会人士有大几百人,分为二十多个分会场按照不同的议题进行。

初挽大致看了看,这些议题大部分是北美主题,比如“美国东北部考古”,“早中世纪至殖民时期的加利福尼亚考古”以及“北极圈及临近地区考古等。

涉及其它区域的考古少之又少,而东亚考古那更是只有自己参与的这一个主题。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如今考古学术圈子本来就是美国人主导的圈子。

初挽和几个新疆专家抵达酒店的时候,就见走廊、小餐厅和咖啡吧里全都是知名学家,不过这些人大多为欧美面孔,不要说华人,就是东亚人都很少见。

而在讨论会场旁边,有一个海报展厅,两排白板一字铺开,介绍各区域考古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初挽看了看,这自然集中在北美考古,也包括一些南北和欧洲,都是目前世界考古学领域比较重大的成就展示。

初挽几个走在走廊中,引来了不少人的侧目,大家自然都好奇,特别是初挽,看着太年轻了,在欧美人眼里,尤其显小,就是高中生的感觉——事实上欧美的高中生都比初挽显大。

初挽几个在华裔翻译的带领下,径自过来他们所属的分会场,这个分会场的主题是“南亚与东亚研究近况”,所有南亚和东亚的考古都保罗在里面了。

他们一进来,便被递了一份会议行程,里面列着今天要参加演讲的presenter。

几个中国人看了看,新疆专家叹了声:“咱们这都被挤到角落了。”

一看发言顺序就知道,放到最后,明显是不受重视。

初挽:“没什么,我们既然来了,那就让他们感受一下东方文明的熏陶。”

其实对于西方考古界的情况,她大概听过,知道在西方主流媒体,都在有意无意淡化或者忽略亚洲的考古发现。

所以除了个别关注东亚考古的,大部分人对于东亚考古情况几乎一片空白,大家下意识的反应可能是:“东亚考古?他们考古什么?”

她现在既然有机会来到这里,那自然是要给他们来一个大的,让他们震惊一把,借着这个平台,给他们开启一扇东亚考古的窗户。

而为了这次的考古会议,她也是准备翔实,中英文演讲稿充足。

说话间,一个叫艾米.瓦克斯的美国考古教授开始演讲,他所演讲题目恰好是欧亚文化交融,新疆几位专家一听,自然支着耳朵听。

听着听着,初挽发现不对了,在那位艾米.瓦克斯的言论中,曾经提到了一句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刺耳的话,却是:新疆是连接亚欧非大陆的关键接点,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后,分为了北中南三路,抵达地中海东岸和东罗马帝国,而根据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的研究,小河流域是拥有欧洲和西伯利亚遗传标记的,从而得出新疆文化受到欧洲印度文化极影响。

其实这些争论,都是学术争论,和政治无关,但是这种学术观点,又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这就是意识形态之争了。

初挽越听越不对劲,而几位新疆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英语水平有限,听得着急,他们只知道这个美国人在讲新疆,但是却听不懂观点,一时真是如坐针毡。

初挽便低声把这位艾米.瓦克斯的观点大致叙述了一遍,只几位专家瞪眼睛:“这不是胡说八道吗?瞎扯!”

另一位稍微文明点:“这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