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2/4页)

初挽一行五个人,被分配到了三个宿舍中,四个男同志两人一间,初挽单独一间,宋卫国留了个心眼,让初挽住中间那一间:“这样稳妥一些。”

初挽知道他的意思,自然感念他的细心和照料。

宿舍是平房,和当地房子一样,用红柳做架,外面涂上一层黄泥,窗户开在屋顶。

宿舍外面就是旱厕和猪圈,一股子臭味,而旱厕往前便是这次培训的教室了。

条件自然很艰苦,不过好在这一路六七天的奔波,大家已经多少接受现实了,每个人心里都是麻木的。

晚上时候,大家和其它培训队员见面,组织的同志给熬了奶茶,切了甜瓜,馏了馍馍,让大家边吃边聊。

大家彼此介绍了下,坐在一起喝着奶茶,吃着馍馍,谈笑风生。

这个时候,经历了一路劳顿的大家伙才感觉到一些考古的文化氛围。

培训老师大致介绍了这次的培训情况、

初挽留意了下,别看这里是鸟不拉屎的荒凉地方,不过师资力量雄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主任以及几个很有实力的教授都在,京大的黄教授因为最近正在丰田进行挖掘工作,他便成为这次田野考古课的主讲。

总之,这么偏远的边陲小镇,大家嘴里吃着沙子,一脸灰扑扑的,却要接受中国最顶尖考古专家的培训,要接触考古前沿阵地了。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振奋起来,一路的奔波仿佛也值了。

第二天,民丰公安局的一位同志特意过来,说是受朋友的托看顾下初挽,让她有什么事不用客气,初挽自然感激不尽,把自己从北京拿来的打火机也送给他,对方倒是不好意思起来,感激得很。

开班仪式后,大家稍做了解,便开始进行文化课的讲解,文化课历时两个月,主要是《田野考古概论》、《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和《考古工作手册》等的学习。

这些学习内容都是初挽以前大概知道操作,但是却又没详细接触过的理论,比如田野考古的工作程序,考古调查的种类,考古勘探的工作思路,也包括物探和摄影等技术。

这课程自然是紧锣密鼓的,学业压力不小,而且这么疯狂学习后,两个月时间就要被拉到挖掘县城进行实践,还要有实践任务,这么一来,大家上课都是疯狂记笔记,下课后也都在努力用功。

至于之前计划的可以在新疆附近玩玩,基本泡汤了,根本没那心思,也没那条件,这里根本不是旅游的地方,就是遭罪的地,哪里也不敢去,哪里也不能去。

如此紧锣密鼓了大概两三周后,大家总算适应了这个节奏,这天老莫说可以带他们去附近的巴扎走走。

巴扎是集市的意思,老莫说附近有一个大巴扎。

大家这个时候多少缓过来一些,也就有了兴趣,五个人一起跟着老莫过去当地的巴扎。

这巴扎上也有房子,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依然是涂着黄泥,屋顶上垂下来一些细长的杂草,屋檐上用红油漆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新疆字,老莫说那是拌面的意思。

这边农贸市场前来赶集的都是当地人,牵着驴子,男的戴着新疆花帽,女的裹着花头巾,拖家带口的,皮肤黑黝黝发亮。

巴扎上热火朝天,三五成群的,到处是叫卖声,地摊上有当地的陶罐,新疆花帽,也有小伙子推着板车卖牛骨头,以及一些当地特色的吃食。

老莫指着旁边油光锃亮的老木桌说,那上面的面饼叫库买西,这个和馕差不多,不过没花纹,也不放皮牙子,这种库买西是放在埋在烧热的沙子中的,埋进去一会就能吃了。

正说着,那边正好有一位老阿妈正从沙子里往外扒,看上去热气腾腾的,旁边驴车上有维族小孩趴在那里,大口大口地咬着一个库买西,吃得津津有味。大家都有了食欲,便要了这库买西来吃,味道还不错。

老莫又带着大家去喝了一种汤,据说是用当地的肉苁蓉和羊肉炖出来的,初挽尝了几口,就爱上这味道了。

也许是周围的黄沙和荒凉让这美味显得更加珍稀,初挽觉得自己这辈子没喝过这么鲜美的汤。

喝过汤后,大家四处逛逛,看得新鲜,陆续买了黑枸杞,葡萄干,昆仑雪菊,还有一些其它当地特产。

继续往前走,便到了玉石市场,这边是一片露天市场,带着民族特色花纹的包袱或者手工织品随意地铺在地上,上面摆满了各种玉石。

很多摆摊的都是戴着新疆花帽,裤腿高高挽到膝盖,小腿还湿漉漉的,看样子才采了玉石赶过来市场的。

一行人好奇,要知道新疆和田玉名满天下,不知道这里什么行情,大家就随便问问。

初挽上辈子了解过这一块,大概知道,这边的和田玉开采都是国营玉矿厂,是新疆自治区轻工业局下达生产计划,分配销售指标,不过这种国营的矿厂,到了九十年代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