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去处为美(第2/3页)

假如没有墨大爷一手组建的草鞋帮,哪有后来的新联盟?

墨大爷虽然简朴,但他的追求并非艰苦,而是在教会人们如何克服与改变艰苦!墨大爷的身教,主要教会华真行的是“真”。

墨大爷之真,就外显为身体力行。

墨大爷本人的追求就是朴素之美,以“真”的态度。他老人家其实过得很好,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他教会华真行要通过的真正努力去追求美好,而不是在空想中祈祷。

只是这世上绝大部分人根本达不到他老人家的境界,学不会也学不了。

如果说墨大爷教会华真行的是“真”,那么柯夫子教会华真行的就是“善”。

善是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准则,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求,但内在的逻辑是相通的。

人世间的所有“秩序”,都是建立在对善的认知公约上,比如所提倡的公序良俗,所制定的法律体系。

整个新几里国的治理体系,都是在柯夫子的指导下一手创建的。

秩序两个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保障人们的安全,其次是保证社会的公平,它的来源就是对“善”的认知。

秩序的崩溃会带来混乱与苦难。比如曾经的几里国,有几乎照搬前宗主国全套的法律与制度体系,但那只停留在表面上,从来没有真正的被执行过,也没有力量去保障它的执行。

这就是秩序失去了“真”,从而也失去了“善”,更别提人们所向往的“美”。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秩序本身不合理,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变得不再公平,不再符合人们对善的认知,所以才需要不断地改进,以求结果更“美”。

至于杨老头,他教会华真行的东西可能是最难的,因为他老人家直接指向了目的本身,就是“美”!

杨老头假如愿意变化成年轻的样子,一定是个美男子,就算如今的形容也是个帅老头,但他教会华真行的“美”,并不是这方面的。

他所展示的生活状态以及情趣,就是追求的本身。假如有人问那个常见的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杨老头无需回答,他就是在展示!

杨老头从小让华真行拿着菜谱当连环画看,只是为了培养一个厨子吗?

人在饿的时候,能吃饱就是享受。耕种劳作固然是辛苦,但人们的追求是饱暖,一切劳作都是手段,温饱才是目的。

那么吃饱之后呢?人们肯定也不满足于只以木薯糊糊果腹,都希望能把食物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也更能得到身心享受。

华真行并不以奢费为美,但并不妨碍他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哪怕他本人有七境修为早已能辟谷不食。

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个人的情趣修养,反映了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

杨老头教华真行上古菁华诀,华真行将其化用为养元术。这就是在体会生机与生命之美,就是对身心状态之美的追求。

杨老头教华真行的东西是直指本源的、指向目标本身的,但对平常人来说过于唯心了,可以去想象却绝难做到。

华真行受杨老头的影响最深,因为他就是杨老头养大的,领悟了“去处为美”。而当他放眼所看见的世界显然那么丑恶,所以他要寻找去处。

他成为了一名理想主义者,纯粹的爱美之人。

因为有墨大爷、柯夫子的存在,华真行并没有成为另一个杨特红,他不仅追求自身的改变,更要改变自身所处的世界,使自已也成为更美好的存在。

华真行是几里国最大的资本家,他将资本的垄断特征发挥到了极致,百分之百掌控着欢想实业。尤其在欢想特邦境内,每一寸土地、每一处产业,哪怕一草一木名义上都属于他。

这也许就是某些人的追求了吧,以此为终极之美,但并非华真行的追求,他是以风自宾的名义做这件事的,这一切只是他打造愿景中欢想世界的手段。

美是一切态度的内在追求,美是一切手段的最终目的,美是所有人内心的去处,不论每个人究竟以何为美。

这就是华真行的回答。

华真行说完了,成天乐忍不住击掌道:“听说三十五年前的正一三山会上,曾有一场精彩论道。

那番问论的最后的一句,便是‘何为修’?风先生自问自答:‘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

很遗憾当年我尚未出生,无缘在场见证。今日丁老师问‘何为美’,而华总导答‘去处为美’,却也可窥见当年问论之妙。”

说到这里他与闻箫韶对望一眼,闻箫韶随即点头道:“既如此,我们就帮这个忙。”

一旁高见瓴有些傻眼,他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场面,就这么一问一答之间,成天乐伉俪便答应了帮忙,甚至没有提任何要求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