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第2/5页)

“太后这是什么话,我与太子……臣与圣上是何等厚谊,自然不敢废忘,可太后这样,实在让臣愧不敢当心存惶恐!”

“那就请大人今后继续辅弼我儿,使其为一代昭昭明君。”皇太后再次长拜,她也不欲卓思衡为难,很快便起身来。

卓思衡一口气这才喘匀,重新站直道:“臣身负重恩,必不辱此命。”

太后也重新拉着女儿的手就座,叹道:“还有,我想让阿婉可以跟随她的姑姑学一些东西,我朝的长公主可不是那样好当的。”

青山长公主原本还在寻觅亲事,然而皇帝驾崩,她的亲事也必须搁置,此时与其让她默默等待,不如效仿宣仪大长公主旧例可得参政之习,早为今后做出打算。

“卓大人,我定会谨慎侍奉姑姑,潜心治学,绝不空拿长公主的名头!”刘婉经此一役也仿佛一夜之间成长,语气和神态都比从前的少女要稳重许多。

卓思衡想了想道:“此事并无不可,只是眼下大长公主扶灵而病,还要等她稍好些再提。”

太后点点头,却又想起什么,先让刘婉退下,再对卓思衡问道:“今日一早罗氏自裁的消息想必大人已然知晓,先帝遗命是要她随葬……”

“但臣想听听大长公主的意思。”

卓思衡说完,太后深以为意道:“先帝的遗命是遗命,可我们也不能不顾大长公主的意见。”

“罗氏无论如何都要领罪,她一死也是为求子女平安,然而子女平安与否其实与她活不活关系并不密切。”卓思衡坦率道,“这事今日圣上也与臣商议过,圣上的意思也是将罗氏身后与其妹交由大长公主处置。”

“就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办。”太后生出些许欣慰的笑意,却又悲叹道,“经此事后,皇帝也像变了个人一般,他这些日子除了尽孝于大行皇帝梓宫前和处理政务,其余时间都在陪伴赵王……”

“赵王……现下如何?”

太后悲哀地摇摇头:“活着也像死了般。不过我要谢谢你请求留下赵王性命,一来保全大行皇帝的慈名,二来……皇帝如今也有个寄托,他去同弟弟说说话也好,总不好一夜之间教他领悟世间独一份的孤寂与绝望,要让他如何去面对今后更凶险的风浪?这点上大行皇帝却是不如大人你了解当今圣上啊……”

“大行皇帝天纵英明,所为也乃是帝王当尽之责。”在皇帝驾崩后卓思衡也想了很多,他意识到自己若是皇帝,大概可能也会做出差不多的抉择,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世间大抵与他们眼中所见是全然不同的。

“那就有劳大人代圣上和我去探望大长公主殿下了。”太后颔首道。

卓思衡也恭敬领命。

太后并未打算结束这次会面,她在犹豫后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说道:“还有一事……其实以如今我的身份,或许不该过问涉及朝政之事,但事关皇帝,还请大人体谅我身为人母的无奈。”

“太后是想问太子妃母家的处置前朝如何议定?”卓思衡不用想就知道。

“若有逾越之处令大人为难,便不必说也是理所应当。”

卓思衡却笑道:“若没有太后的指点,圣上如何得有今日之理政之能?太后能言及政事乃是圣上与臣等的头等助力,臣相信太后,定当知无不言。”

他和太后也是曾经为太子争取今日皇位的亲密战友,以太后的远见卓识与慧心若定,就算真亲手协助刘煦处理政务,只怕不比先帝差到哪里去,更何况太后是真正关怀刘煦的人,卓思衡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而太子妃母家牵扯入越王谋反一案,新皇继位后实在不好言说,确实需要一个尊上者来给众人一个可接受的台阶。

茂国公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妃的弟弟尹垣竟暗中参与越王的招兵买马,如今事迹败露,竟牵连出茂国公尹敦也从中有份!审讯之后得知,越王的原话是许诺会在事成之后将效仿汉光武帝,搁置越王妃转而迎娶太子妃的妹妹尹毓容为皇后,茂国公家想着太子对自己从无襄助也一直冷淡,不若两头下注,一时全家鬼迷心窍,只当太子妃死了一般,全都和越王暗通款曲。

卓思衡起初知道的时候震惊了许久,这实在超出他对愚蠢的认知范畴,可再恨恨也只能收拾烂摊子。

皇帝刘煦万分悲痛当中,还要分身乏术来处置此事,太子妃雪夜脱簪待罪不顾身怀六甲替家人请求逃脱一死,可随同越王的人都已论罪当诛,就算是太子妃的亲眷又能如何?

原本刘煦登基,她唯有此一妻室,东宫无其余内宠,太子妃理应顺势封为皇后赐以金册金印昭告天下,然而正为此事,太子妃如今地位却是悬而未决,只被太后留在宫中安心待产,她的家人也尽数羁押在大理寺,等候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