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3/5页)

青山公主听到这已是面皮又惨白一片,但到底是经历了生死幻变后坚强长进许多,忍住了眼泪并没有哭,太子心道我不相信救我和妹妹性命的卓大哥还能相信谁呢?于是将当日全部情况告知。

原来青山公主对狩猎全无兴趣,她只是凑热闹加上想同哥哥一样骑马才进了那支都是妙龄少女的队伍,太子也并不热衷骑射,只是若他不能射得猎物便会更加见罪与父皇,假如此次战绩斐然,或许回去还能替母后求情。

太子队伍里的兵油子都不想奔波辛苦,请他设陷阱捉到猎物假装射获,太子不允,那些人本就与他不熟,更是怠慢,经常林里走一小会儿便嚷累和渴,斥候也不尽心,太子头两天就被这些人带着原地打转,根本没走出多远,第三日下雨后便在沛水一条小小支流扎营逗留,有人嚷着受伤有人嚷着生病,却都是再不肯移动半步。

这边女子都是朝出暮回,每日如此,次日再入林在边缘狩猎,青山公主也不例外,她没想到自己第三天单独带着侍卫骑马,竟然还能寻到哥哥的营地。兄妹相见后,太子愁闷的心情好了许多,又留她在营里一同用过膳再回去。谁知二人还没说完话,不知从哪冒出了冷箭,竟接连将公主身边几人射毙,余下的都是太子亲随的兵油,他们竟然朝从林中走出的刺客跪拜,口中说着自己已经照做将人引来至此,但求饶过性命。

太子再恐惧慌乱也知事有蹊跷,趁着刺客结果那些人时迅雷不及掩耳拉着妹妹骑上马,逃往林中。二人在林子里没头没尾纵马了一夜,谁知竟没甩掉刺客,终于是被他堵住,二人又是弃马而逃,没跑出多远,仍是被轻易追上,就在他们以为要在这里殒命之时,卓思衡却从天而降……

听罢,卓思衡沉吟许久,问道:“他有说过什么吗?”

太子摇摇头:“从头至尾,除了……那句死前的话,什么都没说过。”

卓思衡陷入沉默。

首先,刺客竟然轻易安排并贿赂了太子的狩猎随从,将他引至预定地点,若有这个本事安排行刺,又为报仇痛快,那不如自己混入其中夜里动手脱身更为方便?为何如此弯绕?唯一解释是只有他一人行凶,且有严密计算好的时间,他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多段操作,又有必须掩藏罪行的理由,不能太过明显的行凶;

其次,刺客选择的预定地点在沛水支流的河道附近,卓思衡之前便觉得这山洪来得怎么就如此巧?皇家御林附近的河道大多都为了安全修筑了堤坝,一天一夜暴雨足以让河水涨高满溢,却未必能形成洪峰,除非有人炸毁,希望能借山洪掩盖罪行,这样一来,第一条便可以解释了,刺客需要时间布置好毁尸灭迹的办法,待到下雨时炸毁河道,让山洪冲刷他行刺太子的罪证;

最后,刺客辱骂皇后“卖主求荣”,直指当年皇帝继位前的风波,若要真的回去后闹大惊动朝野,怕是要彻底翻寻行刺动机,积年旧怨一朝得见天日,偏偏这些是皇帝这些年从来没提过的,是以,即便皇帝知道此次行刺,也未必会愿意追查到底,他会坚持保守自己的秘密,永远。

以上。

分析过后,卓思衡非常灰心,因为他知道,凭借皇帝对太子的喜爱程度,完全不足以支撑自曝式的刨根问底,皇后也未必愿意提及,此事关系甚深,或许有幕后主使暗中相助,或许只是刺客一人精心布置多时,缺乏证据无从得知,只能确定似与景宗有关,至此,事情的真相恐怕以他的一己之力是极难知晓了。

更难的是,他还要劝说太子公主这两个受害者接受这个现实。

“太子,公主,敢问你们相信我吗?”这个时候,他没有选择用臣自称。

太子刘煦听他称呼亲昵,极其卖力点头,崇拜之情溢满双眸:“卓侍诏,你的话我今后无不听从!”

青山公主也是跟随哥哥一同点头:“卓侍诏哥哥,就算你叫我不哭,我也会听话的。”

朔月隐于天际,晦暗无星的夜晚,卓思衡知道自己带些嘶哑的声音并不能起到什么安慰作用,但他希望自己所讲的道理可以让两个孩子明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回去后,太子你必须亲自告诉皇上我此刻说得谎话:你和公主遇到刺客,那人不问缘由就杀了你们的亲随,又追杀你们一路,千钧一发的时候,是你自己拔出短刃保护了妹妹。后来,你们遇到了我,我在带你们出去的路上遇见山洪……自此往后便实话实说吧。”

太子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道:“卓侍诏,你……你让我在父皇面前撒谎?”

卓思衡郑重地点头道:“没错,太子,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妹妹和母后,你必须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