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毛发(第2/4页)

——玫瑰齿,是法医学上的一个术语。

窒息死者的牙齿,在牙颈部会呈现出玫瑰色,或者淡棕红色。经过酒精浸泡后会更明显。

这种特征,对鉴定死者有无窒息情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并不是绝对性的指征。

小法医被师父训了,委委屈屈“哦”了一声。

孙法医继续察看尸体:“……舌体正常无破损。耳道无溢血,无异物。鼻腔……嗯?”

孙法医用小手电筒照进死者的鼻腔,眼睛一下子又睁大了。

“怎么了师父?”身旁的小法医凑过来。

“……”孙法医竟一时语塞。

借着手电筒的照明,小法医也看清楚了令师父无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鼻毛。

这位三十出头的男士,似乎并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啊。

鼻毛都已经长到快堵塞鼻腔了,居然也不处理一下……

“他头发也好长。他原来是干嘛的,搞艺术的吗?”小法医皱着眉头,在笔记本上如实记录着。

“不应该啊……”孙法医却喃喃自语。

“什么不应该?”小法医好奇。

“……这个毛发。”孙法医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伸进死者鼻腔。很快夹着一根毛发退出来。

那是一根非常粗硬的毛发。光看形态,小法医会以为那是一根胡茬。

如果不是亲眼看着师父从死者鼻腔里取样的话。

“呃,这人毛发也太旺盛了……”小法医光是看着都觉得鼻头发痒,忍不住用带着手套的手背蹭了蹭自己的鼻头。

孙法医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

他转过头,重新打量这具尸体。

死者为男性,三十至三十五岁。头发浓密,唇下满布短硬胡须。

体毛很重。非但四肢汗毛,包括胸口、腋下,这些地方也满布体毛。

除此之外,孙法医还注意到,死者的皮肤毛孔异常粗大。

男性不注意皮肤清洁,毛孔粗大是很常见的情况,因此一开始孙法医并没有当一回事。只是如实描述记录下来。

但当他看到死者的鼻腔之后,这种看法改变了。

这人的毛发,未免也太旺盛了。

特别是鼻腔。鼻毛生长到这种程度,密密麻麻几乎堵满鼻腔,肯定会影响呼吸。

而死者颜面部略微肿胀发绀,结膜少量瘀点性出血,包括玫瑰齿,都很符合窒息的表现。

……难道真是窒息?

不是吧。

真有人会被自己的鼻毛憋死?

这也太……憋屈了。

孙法医不想这么快下结论。

内脏解剖会告诉他更多信息。

大体外观确认完毕后,下一步就是内部剖解。

如果死因是窒息,那么尸体血液会因还原血红蛋白而呈暗红色。死者的血液会在死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凝固,然后逐渐溶解。大约3小时候就会恢复流动性。这是纤维蛋白溶酶的作用。

死者临终前会因呼吸困难而导致胸腔压力骤增,容易使血管和心脏淤血,进一步导致整个静脉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淤血。可以观察到瘀点性出血。

但同样,瘀点性出血也不是窒息的特异性表现。其他死因诸如败血症、急性酒精中毒的死者也可以见到。

此外,肺气肿、肺水肿、脾贫血等表现,也能支持窒息的死因诊断。

总之,他们法医判定死因,并不会因为某个单一的证据。

他们都是综合整体考虑的。

尸体的内部剖解,才是老百姓眼中的“解剖”。

孙法医和小徒弟合力将尸体放平,准备好一切后,由孙法医执刀。锐利刀刃从死者左前胸起,斜斜划入。到了胸骨位置转向朝下,沿前正中线一路下行,笔直划开。

刀刃过脐后,回到右前胸,在对侧位置同样地拉开一刀。这样,整条刀口就呈现出Y字型,可以将死者的皮肤朝两边推开,清楚而广泛地暴露内脏。

外行人通常觉得,解剖过程非常血腥,会到处飙血,脏器乱飞。

其实不是的。

人体在皮肤之下,还有脂肪层、浆膜层,再往里才是内脏。

不光解剖,做外科手术也是一样。医生不是简单粗暴地把人一刀划拉开,而是逐层切割,就像那句歌词——

如果你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地剖开我的口口……

不切到血管的话,不会出那么多血。

解剖尸体也是一样。即便死者的血液不是凝固状态,只要法医下刀足够小心,实际上也不会出现杀猪般到处飙血的场景。

孙法医下刀稳准狠,如果不是当法医,他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外科圣手。

而现在这把稳准狠的解剖刀,却停留在死者的胸腔上方。

颤抖。

“这、这是什么……这……”

小法医已经看呆了。

就连经验丰富的孙法医,此时也后背发毛,嘴唇发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