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第4/6页)

“这柿子已经熟了,有些熟透了的,轻轻一碰落下来就成了一摊泥。”杨小妹道。

“是啊,我刚才瞧见一个红透了,本想着摇一下树枝掉下来就能拿起来,结果啪嗒一声,”杨大嫂一摊手,“只有蚂蚁吃了。”

封映月抬起头看着那柿子树顶上,瞧着柿子更红:“这两棵柿子树好大啊,多少年了?”

杨小妹道:“你猜猜。”

“二十年总有的。”

封映月说。

“不止呢,”杨大嫂轻笑,“再猜猜。”

封映月看了看树干:“六十年?”

“倒也没有这么久,四十多年,”杨小妹哈哈一笑,“我爹娘结婚的时候种下的。”

“那很有纪念意义啊。”

封映月道。

“确实,”杨大嫂点头,“那不如我也和你哥种两棵树,等以后孩子长大了,也上树打柿子吃。”

“可以啊,柿子苗后面就有好几棵,之前的多少都让人移走了……”

封映月他们中午吃过饭后,便准备先离开了,那柿子也装了一篮子。

“弟妹,”杨保国将他们送出院子,“就孩子那帽子,你一天能钩多少个出来?”

封映月立马明白他的意思:“是多大孩子的?”

“五岁到十岁都可以。”

“帽子越大,花的时间越多。”

“那就五岁左右的,一天能钩多少?”

封映月想了想回道:“两个。”

“成,你尽量多钩,我全要,一块钱一个收,行吗?”

杨保国笑道。

之前他给孩子买的那个帽子,是一块二,线团选择的是好一点的那种,五毛一团的,一团刚好能钩好一个帽子。

所以成本就是五毛,封映月赚七毛。

现在他是大量收,封映月赚五毛,也是不亏的。

“好。”封映月点头。

“多谢了。”唐文生对杨保国说。

杨保国一挥手:“互帮互助嘛,路上慢点。”

“行,杨大哥你回去吧,外面冷。”唐文生骑上车,封映月抱着他的腰,二人往县里去。

路上封映月激动道:“我一天只能钩两个,可是加上文慧,咱们就是四个呀!”

唐文生的笑声从前面传来:“就知道你会这么说。”

“有钱赚,拉着家人一起当然是好事儿的。”

封映月将脸贴在他的后背上,“我们先去买钩帽子的线,我今天钩一个出来,给文慧带回去,她就知道怎么做了。”

“好。”

唐文生应着。

买好线回家,封映月就开始忙,钩到一半的时候,王大嫂带着一个姑娘来了。

封映月把东西放在里屋,唐文生给她们倒了水后便也进了里屋,毕竟封映月要给那姑娘量尺寸,他在就不方便了。

量好尺寸后,王大嫂她们也没有立马走,而是围着炭炉坐下说说话,姑娘脸上生了些小包包,她有些发愁地摸着脸上的东西:“我也想结婚那天美美的,可我这脸,也不知道怎么的,最近爱长包包。”

“事儿想多了呗,”王大嫂戳了她一下,“一天天的,尽想些有的没的,晚上好好睡觉,不要吃辣的。”

封映月倒是盯着那姑娘的脸看了看后,让唐文生把自己装擦脸那些东西的竹篮子提出来。

“我先给你洗个脸,试试看。”

听封映月说能让自己的脸瞧着好一些,姑娘乖乖闭上眼,任由封映月在她脸上弄。

王大嫂在一旁惊奇地看着,本来脸上瞧着不怎么好看的侄女,在封映月那双神奇的手下,顿时好看了五六分!

“天哪,”当姑娘接过镜子看着里面的人时,她惊呼道,“这是我吗?”

“当然。”封映月也是闲着没事儿,有时候去那边转悠,瞧见一些简易的化妆打扮的东西,就买回来自己再加改一些,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化妆品,可也不是那么差。

加上她手法好,就是用木炭画眉,也能画得很好看。

“我、我能请嫂子在我结婚那天帮我弄脸吗?”

“当然可以,”封映月笑着点头,“什么时候办事儿,我和王大嫂一道过去。”

封映月还给她重新梳了头,瞧着更好看了。

她和王大嫂出去后,正和吴二嫂在洗水池那洗衣服的田婶子,盯着她看了又看:“这妹子是刚才跟你上楼那妹子吗?”

王大嫂和那姑娘听了都是眉开眼笑的:“咋了,田婶你一转眼就不记得人了?”

说完便说说笑笑地一起下了楼。

吴二嫂与田婶子对视一眼,吴二嫂哎呀一声:“我记得刚才上来那姑娘,脸上长了好几个小包呢,咋这一转眼,就精神了那么多呢?”

人还是那个人,就感觉面色好多了,那些包不仔细看也没瞧见啥。

“一定是映月,只有她有一双巧手!”

田婶三两下洗好衣服,都不着急去楼顶晾了,直接来到封映月家,问清楚咋回事后,一个劲儿地拍腿:“厉害厉害!你这手咋这么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