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2页)

萧元景从皇上那里讨了旨意来,将那日留下的刺客活口挪入天牢后,得以监看三司会审,以免有人在其中动手脚。

那刺客倒也算是有点骨气,就算被严审了两日,始终也没松口供出幕后主使来。萧元景坐镇天牢,亲自看了半日,便再没盯下去,只吩咐令人反复地审——不必动酷刑,只不准他们睡觉。

这种法子虽不见血,但长久下去,却并不亚于诸多骨肉刑罚,到最后是能将人活活给逼到精神崩溃的。

唯一的不足,只是需要多等上几日罢了。

萧元景倒不着急,他不差在几日,真正该着急的是幕后主使。

因着他遇刺这件事,朝中议论纷纷,乱作一团,可萧元景本人却显得格外平静,每日按部就班地进宫去给皇上请安,盯着三司查案。

此外,皇上也会拨些事情给他来,大小皆有。萧元景有条不紊地料理着,虽忙,但却并没出过半点差错。

萧元景虽没什么出格的举动,但敏锐之人大都有所察觉,知道这朝中的格局怕是要变了。其中也不乏想要拉关系套近乎的,若是以往,萧元景会直接敷衍过去,可如今他却是仔细地处理着这其中的关系,慢慢地加以分化。

他未必会用这些人,但却并不介意给太子他们添些麻烦。

事已至此,他并没准备再隐藏,只想扫清障碍。

萧元景自幼便有早慧之名,宫中太傅提起来,总是赞不绝口,可谓是风光无限。自打当初贤妃与皇上决裂后,他搬出宫去,明面上便再没碰过朝局政事,反而“自甘堕落”做起什么生意来。

与太子、秦王比起来,他就像是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整日里玩物丧志,搜集什么古玩字画,平素里往来的大都也是没什么地位的穷书生。

若不是出身摆在这里,早就被人轻贱了去。

久而久之,众人大都也忘了他当年是如何的惊才绝艳,纵然提起来,也是叹一句可惜。

直到如今他正经入朝,老臣们方才算是回忆起当年旧事,而这些年新提拔上来的官员,才算是见识了这位宁王殿下待人处事的手段。

但凡与萧元景打过交道的,再没人敢看轻他。

及至第十日,天牢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刺客终于招认了。萧元景将手头的事情料理完,便亲自赶了过去。

被折磨了这么久后,剩下的两个刺客早就不成人形,身上并没什么伤,可却已经近乎疯癫,再不复最初之时的嘴硬,几乎称得上是有问必答了。

身体上的伤痛兴许可以忍,可神智彻底崩溃之后,便是如此了。

而他们招供,甚至并不是为了求生,而是为了求死。

萧元景负手而立,面色如常地看着他们的疯癫模样,连眉都没皱一下。等到听完供词之后,他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吩咐移交追查下去,便离开了。

倒是一旁的看守看得不寒而栗,他以前总是听人说,宁王殿下性情和善脾气好,如今方才知道什么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就如今这副冷面阎罗的模样,跟“和善”二字哪沾的上边?

三司联审,刺客招供之后,自有人根据其他线索一并追查下去。只不过人多手杂,倒也有人想要从中动手脚,但都被萧元景防着,给挑了出来,严加惩治。

这件事情牵扯颇多,朝局为之动荡,也开始有人上书,指责萧元景此举是趁机排除异己,包藏祸心。

可皇上从始至终却都是并没阻拦,算是默许了萧元景的所作所为。

当年为了保全大局,也为了皇家颜面,他已经亏待过萧元景,这些年来每每想起来都觉着后悔。如今事情又牵扯到萧元景的性命,他总是要有个当父亲的样子。

更何况,他如今年事已高,身体不济,终归要挑出一个储君的。

五个儿子中,太子近些年愈发糊涂不中用,安王先天不足体弱多病,秦王虎狼之性,最小的甚至尚未开府封王……思来想去,也就只剩了萧元景。

只是萧元景这些年来不涉朝政,没有威望,怕是不能服众。

皇上如今,也是意在考查萧元景的能耐,若他真有这个本事,那也不介意将位置留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