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第2/3页)

文哥儿把带来的玩具都教会他们怎么玩,见天色已经不早了,才别过新认识的小朋友们领着杨慎他们回家去。

回去的路上,满车小娃娃都没了来时的兴奋劲,只觉这世上的可怜人实在多不胜数。

杨慎被送回杨家后迈开小短腿跑去找他爹。

杨廷和正坐在书房里看书,瞧见杨慎颠儿颠儿地跑进来了,不由搁下书把人抱了起来,问道:“见识过养济院的情况了?”

杨慎点点头。

杨慎记性好,口齿伶俐地给杨廷和讲起自己在养济院的见闻,说起那些可怜的小孩、那些可怜的老人以及那些或眼瞎或聋哑或缺胳膊少腿的可怜人。

这些人的神情都木木的,有人与他们说话,他们很多也不太爱搭理,只有小孩得知有玩具可分的时候会露出笑脸。

最后杨慎才和杨廷和说起文哥儿写祭文的事,学着文哥儿在灵前念祭文的语调把祭文给杨廷和背诵了一遍。

他生来便聪慧得很,读来便感觉有许多情绪充盈于胸腔之中,叫他发觉一支笔能做到的事并不比一把弓要少。

杨慎绷着小脸认真说道:“我也要学写文章,等我以后要是遇上这样不幸的人,也可以给他们写祭文。”

就像写不起家书的人有很多很多一样,世上也有很多很多写不起祭文的人。

也许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但只要哪天遇到需要的人他就可以帮上忙了。

杨廷和听了杨慎的话,心中十分欣慰。

这就是他愿意放杨慎和文哥儿他们出去玩的原因了,文哥儿这孩子从小就爱玩爱闹,却又远不同于一般爱玩爱闹的顽劣小子,别的孩子跟着他一起玩玩闹闹,往往也会有不小的长进。

何况他的儿子本也十分聪慧。

杨廷和摸着儿子的脑袋说道:“你有这样的想法就很好,以后长大成人了也莫要忘记你这时候说过的话。”

杨慎再次用力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不会忘。

不少小孩儿回家后都和家里人分享了养济院之行,这地方算不得好玩,对这群在长安街长大的小娃娃来说却有不小的冲击。

有小孩到家后马上把自己的玩具堆翻检了一遍,匀出一堆来说下次再去时要把它们捎过去;也有家长听说养济院的小孩身上长虱子后紧张地把自家娃儿抱去洗了个澡,忧心忡忡地觉得下次可不能让孩子再跟着去。

各家的这些反应,文哥儿却是无从得知的。

他本只是去养济院看一看,给那边送一些各家的闲置品,顺便瞧瞧能不能碰上别人给他介绍的那位巧匠。

结果这一趟走下来,倒是叫他感触良多。

现在养济院的日子还算过得去,是基于朝廷还算清明、财政还算宽松的前提之下。若是朝廷腐败、国库空虚,最先遭殃的自然也是这些无法养活自己、只能靠官府救济过活的可怜人。

像那位瞎子巧匠那样逐渐摸索出一门吃饭本领来的“老住户”,兴许也能时不时周济一二,只是长久地养活这么多无家可归之人还是得靠朝廷来运作。

真是不容易。

各人有各人的不容易,各行有各行的不容易。

连当官都不容易。

当官只图自己好,那当然只要顾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好。

可要是想当个好官,想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办好,想无愧于江山社稷、无愧于黎民百姓、无愧于天地君亲师,那自然是难之又难。

就算是想管理好养济院这么个小地方,叫那些无家可归之人能够吃饱穿暖,那也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更别说决策于庙堂之上,轻轻松松用几句话改变许多人的生活与未来了。

文哥儿敲敲自己的小脑壳,感觉里头乱乱的。

他没再到处跑,睡前清点了一下自己收集来的猫猫玩具,早早地睡了一觉。

转眼就是腊八,文哥儿一大早拜托何叔帮他做好香喷喷的猫饭,又蹲在那儿等猫猫来造访。这次猫猫没叫他等太久,猫饭摆上没多久就越过院墙踏雪而来,凑到猫饭碗前嗅了嗅。

文哥儿就给它介绍这些都是哪搜罗来的食材。

还捧出一堆猫玩具说要陪它玩。

一人一猫玩耍了好一会,猫猫就叼着一只花里胡哨的布老鼠跑了。

赵氏瞧着文哥儿抱起一箱子猫玩具往回走,摸着他脑袋说道:“你与这猫儿还真有点缘分,年年它都来看你。”

文哥儿听后很高兴:“当然有缘分!”

夜里猫猫又来了一趟,给文哥儿送了个福袋。

不管平时来不来,腊月它总是会来的,只是有时来得匆忙,有时能稍微待久一点。

文哥儿知道明年还能见,见到猫猫心里便只有高兴,他又和猫猫讲了许多见闻,直至天快亮了才爬起身看看这次的小福袋装着什么。

结果居然是一盒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