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第3/4页)

像王守仁带到国子监的《庶吉士破题集》就很受欢迎,大家都爱拿来比对一下自己的破题思路和上一轮科举优秀选手的差距。

相比很多得了好参考资料藏着掖着、生怕别人读了考得比自己好的人,王守仁为人大方又潇洒,从不吝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独家文集和题集。

这也是为什么他有事大家都很愿意帮忙的原因。

人和人之间往来,大部分时候都是以真心换真心。

你的品行让人信服,你的性格叫人喜欢,大家便都乐于和你交心。

李兆先同样打算今年应试,也借此机会与王守仁他们交流起来。

他念的是顺天府学,两边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肯定都有差异,两边正好可以互通有无。

一伙准考生正就着午后的凉风聊得热火朝天,文哥儿就从田里跑了回来,跑到他们近前时还举起手里抓着的小小青蛙,兴奋地向他们展示:“看!青蛙!我抓的!”

坐竹廊下的王守仁差点被他把滑腻腻的小青蛙怼脸上。

还是他及时往后躲才逃过一劫。

这糟心弟弟!

文哥儿遭到他哥的嫌弃,只觉他不懂欣赏,又跑进屋去给正在喝茶的李东阳他们看小青蛙。

李东阳倒是笑着考校起他来:“既然你把青蛙抓来了,那么我考考你,刘文成公的《八声甘州》有一句‘问青蛙、有底不平鸣,真个为公私’,你可知道是用了什么典故?”

刘文成公就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温。

文哥儿:?????

出来玩儿怎么还突然考起人来了!

面对一屋子师长齐齐望过来的眼神,文哥儿觉得自己比被掐住咽喉的小青蛙更窒息。

文哥儿绞尽脑汁想了一会,才挤出个勉强还算过得去的答案来:“用的应该是韩昌黎说的‘物不得其平则鸣’。”

“这算是其一,”李东阳慢悠悠地追问,“还有呢?”

文哥儿:“…………”

刘伯温啊刘伯温,你不去当你的大预言家,无缘无故学人写词做什么!

写词就写词,怎地还用典呢!

更过分的是!

一句话还不止用一个!

文哥儿那是抓破脑袋都想不出来。

岂有此理!

为什么要为难难得出来春游的小孩儿!

按年龄来算他应该还在念幼儿园来着!

李东阳见难住了文哥儿,乐道:“‘何不食肉糜’都没读吗?”

文哥儿当然知道“何不食肉糜”,那是晋惠帝问的话。

可蛙声公私他却是不晓得的。

李东阳见他在那抓耳挠腮老半天都答不上来,便笑眯眯地给他讲了段“官蛙私蛙”的典故。

原来是晋惠帝这家伙走园子里听到蛙叫声,问左右说:“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左右答:“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于是晋惠帝下令说:“若官虾蟆,可给廪!”

官蛙给吃官饭!

这也是晋惠帝流传下来的荒唐言辞之一。

这“为公乎,为私乎”的疑问荒诞中又带着点哲理,大伙写诗写词都挺爱引用的。

李东阳讲完典故由来还给文哥儿补了一刀,倚着旁边的谢迁怂恿道:“连这么常见的典故都不晓得,看来是你这位大先生安排的功课太少了。”

文哥儿:!!!!!!

可恶,老李害我!!!

文哥儿决定一会就去把小青蛙放归大自然。

同是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可怜人(蛙),何必相互为难!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小青蛙啊小青蛙,早知会这样,不如不相遇!

*

更新_(:з」∠)_莫名干啥都提不起劲

全勤不想赶,榜单不想爬,不仅不想努力赚钱,连花钱的欲望都很小(可能每个月都有这么几天(x

没错昨天全勤又完球了(x

*

注:

①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出自陆游的《夏四月渴雨恐害布种代乡邻作插秧歌》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出自陆游的《时雨》

②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

③问青蛙、有底不平鸣,真个为公私:出自刘伯温的《八声甘州》

④何不食肉糜、官蛙私蛙:出自《晋书》

【帝文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⑤“若官虾蟆,可给廪”:出自《水经注疏》的:【《晋中州记》曰:惠帝为太子,出闻虾蟆声,问人,为是官虾蟆、私虾蟆?侍臣贾胤对曰:在官地为官虾蟆,在私地为私虾蟆。令曰:若官虾蟆,可给廪。】

⑥还查到《幼学琼林》记录了“为公乎,为私乎”这个典故

这本书在明末清初时流传到日本,名字是《成语考》,且流传过程中被书商托名(?)为邱濬所作,反复再版了八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