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2/3页)

要知道小孩子连吃饭噎着了没及时发现也可能没命,所以照顾起来需要十二分的尽心。

且要知道正确的应对办法。

朝廷那道宣谕就是既给提了醒又给出了应对办法。

桑悦见家中如此情境,突然对那众人赞不绝口的小神童生出点兴趣来了,特意找来早已流传至苏州的“神童作品”细读。

读过以后才难得地写信给丘濬夸了几句。

要知道桑悦可是能当着面骂丘濬文章狗屁不通的“狂士”,能得他这么几句夸实在很了不得!

桑悦这家伙还在给丘濬的信里说,您老写文章不咋滴,眼光倒是不错。

?????

本来文哥儿听了桑悦的遭遇后倍感同情,没想到朝廷还能出这种弄错人年龄的乌龙,结果读完信后满脑子都是问号。

这些提前退休的隐士,说起话来怎地一个两个都这么狂呢!

这种话是能直接写信跟老丘的讲的吗?这家伙自己远在苏州老家倒是安适得很,叫他这个近在眼前的人怎么办才好!

真是害人不浅!

文哥儿决定不聊桑悦说丘濬文章写得不咋滴的话题,转而和丘濬讨论起来:“为啥写错年龄就不能改了,太可怜了吧?”

丘濬意味深长地看了文哥儿,说道:“他自恃才高,为人狂妄自大,言语间常得罪人,遇事自然无人替他说话。”

丘濬给文哥儿举了个例。

前几年有人问桑悦:“你觉得现在翰林院里谁的文章最好?”

桑悦直接就说:“都不咋滴!”

并表示他认为天底下自己文章最好,其次是他苏州老乡兼晚辈祝允明,再次就是当时还在国子监里读书的罗玘。

当初丘濬恰好就在国子监当祭酒且挺喜欢罗玘这个监生,是以对这事记得还挺清楚。

反正,桑悦就是这么个脾气。

文哥儿听了感觉这人可真敢说。

不知祝允明和罗玘听了是该高兴还是该忐忑。

桑悦的话可谓是一杆子得罪所有翰林院大佬。

文哥儿在心里数了数前几年在翰林院里当官的人。

好家伙,他老爹和他几个老师全被扫射进去了!

老丘终于不是一个人挨骂了!

不过,老丘说这桑悦自恃才高、狂妄自大的时候瞅他干嘛?

他可谦虚了,从来不会讲“天底下我最牛逼”这种张狂话!

文哥儿拒绝承认自己也是“说话得罪人”的类型,开始对桑悦指指点点:“这人过目不忘就算了,怎地还烧书呢?我觉得书老贵了,他家里是不是特别有钱啊?”

提到这明朝大佬们全都拥有的“过目不忘”神技,文哥儿话里可谓是酸气四溢。

丘濬是爱书之人,对桑悦烧书的行径也不甚认可。

丘濬说道:“他做事若不是那么离经叛道,岂会是如今这般际遇?”

既然聊到了桑悦,丘濬便给文哥儿介绍了一下罗玘,说这人颇有才华,现在也进了翰林院当编修,只不过这两年回家丁忧去了。

等明年罗玘回来,文哥儿可以多与他往来往来。

当初罗玘科举时李东阳给当了主考官,算下来罗玘也得喊李东阳一声“恩师”来着,和文哥儿勉勉强强也能算是同门。

文哥儿很少听丘濬这么夸一个人,自是认真记下了这名儿。

第二天他去找李东阳问这人算不算自己师兄。

这种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关系,两边认了便有,不认也与别的同僚没甚区别。罗玘入仕后颇受李东阳照顾,在李东阳面前自是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

听文哥儿提起了归家守孝的罗玘,李东阳笑着调侃道:“当年他在国子监应试可是考了解元的,你要是不考个解元当当,你师兄怕是不想认你这个师弟。”

文哥儿一听就知道李东阳又想激他。

他才不上当!

文哥儿辩驳道:“世上哪有师兄不认师弟的道理?天底下能人那么多,谁又能保证自己肯定能拿到解元呢?便是您自己再去考一遍,也不一定能得!”

李东阳乐道:“你说得也有道理。”

当初罗玘这个解元还是李东阳给定的,而后才有了师生名分,哪有什么给他当门生必须是解元这种说法?

文哥儿自己没上李东阳的当,不过他想到了自己马上要在国子监应试的兄长,当即分别跟李东阳和丘濬讨了罗玘这位师兄的文章。

等到王守仁除夕夜回家过年了,又被亲弟弟送上一份厚礼。

厚厚的罗翰林文集。

文哥儿还有样学样地跟王守仁夸了起来:“这可是我师兄的文章。我跟你说,我师兄前几年在国子监考了解元!哥你可要好好读读,争取明年也考个解元,不然怎么对得起我们的状元爹?”

王守仁:?????

怎么他的乡试目标突然就变成解元了?

所谓的解元,就是乡试第一名,约等于后世所说的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