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可不能再有了(第2/2页)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表现欲,赵士程不得不写了数百字来夸奖了他,随后,心思便落在信中那个叫董庞儿的名字上。

董庞儿在幽云之地起事,那里紧靠河北路,是大辽腹地,如果让他联络大宋,肯定会给画宗极大的信心,为自己的计划添砖加瓦。

另外,要多帮帮朝廷的探子,让他们知道辽国风雨飘摇,义军遍地,再去出兵就晚了。

大宋的探子真是水平太低了,消息来源还没有他手下的羊毛贩子快。

……

又是一年冬月。

雪花纷飞,汴京在冬雪之中,依然人来船往,似乎永远会那么繁华。

赵士程一身青衣,撑起一把纸伞,行走在冬雪之中。

河水还未结冰,汴河的商船正赶着在结冰之前回到南方,那搬卸货物的速度比平时快了许多。

泽园的小湖水面很浅,雪花落入水中,便消失不见,泥泞与天寒都不能阻止女眷们的快乐,他们在雪天里乘着风雪,泛舟游湖,相和而歌,捧着温热的奶茶语笑嫣然。

这么冷的天气,他本是不想出来的,但三皇子邀约,请他赴宴。

林灵素的地位因此最近帮皇帝宣传的事情,又得到了提高,各种赏赐如山如海,甚至获得了遇到太子都可以不下轿的权力。

三皇子赵楷觉得他又行了,最近游走在各种聚会之间,拉拢名流与二代——但他脑子还不错,从没有权臣走太近。

赵士程的亲随掀开厚重的布帘,进入别院的正堂,顿时便有热气扑来,红泥炭火,温酒琴曲,轻歌曼舞,镜泽园的院子,价格不菲,也只有这些大富大贵的人物才能消费。

见赵士程进来,周围略有嘈杂的交谈声微微停了一瞬,十三岁的少年长发束起,露出饱满的额头,原本精致眉眼随着成长变得修长,芝兰玉树,一举一动之间,既有着王族的矜贵,又有一种独属于修道之人的遗世独立。

在很多人眼中,出身郡王家的赵家七郎,若不是家中亲人不许,怕是要直接投身于道,出家入山,避世修行的人物。

赵楷更是欣喜地邀他入座,位置离他最近,毕竟他们是血缘之亲,未出五服。

一行人谈起酒,说起画,吟起诗,十分热闹,赵士程只是含笑聆听,表现出一个王亲基本的礼貌。

他们说着说着,便赞叹起皇帝陛下的英明,还有他的转世修行之路,言语间,不乏试探,想依靠这次官家自封道君的事上获得更多好处。

但赵士程都只是静静地听,无论大家如此旁敲侧击,都不答话。

直到赵楷终于忍不住,主动询问应该如何为官家尽一份力。

赵士程这才开了尊口,温和道:“官家为神人之身,在下如何能轻易提及,这是罪过啊。”

赵楷的跟班立刻当上捧哏:“七公子,这万事孝为先,三殿下只是想尽些孝心,您只需指点一二便行。”

“正是,”赵楷恳切道,“若七郎愿意相助,本王必铭记于心,有所回报。”

赵士程叹息一声,在对方的追问下,终于勉为其难地讲了一点,风水龙脉有关的事情。

简单说,就是陛下为大宋带来子嗣,也带来龙气,龙气反能助陛下功德圆满,至于怎么功德圆满,他沉默了一下,却是没有再细谈了。

若是一次说完,显得太刻意。

当然是要继续钓鱼下去——因为画宗的缘故,皇子们对道教都是极为虔诚的,这里的人们还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虽然只是许愿时念着神明,否则后来靖康时也不会有赵桓用妖道郭京以“道兵”守城的事情了。

……

回到家中,没有多久,便又有了新消息。

“公子,太子府送来的请柬,想邀请您十日之后去东宫赴宴,”小蝉在他旁边低声道。

赵士程微微挑眉,看来皇帝这次封神,对提高林灵素的地位很有用啊,如今林道长在诸位道长中的风评还算可以,既没有要求大兴宫观,也没有要什么赏赐,仅仅是能讨陛下欢心,在诸多道长中,可谓清流,尤其是研究的炼金之道,救了不少人,民间威望很高。

连带着,他这个普通宗室,都已有人拉拢了。

是时候选个幸运儿,让他跟在画宗身边,让画宗觉得,皇子身上的气运,对他有益处了。

到时,天降大吉时,才能让他起了御驾亲征的心思。

嗯,对了,回头得提前帮朝廷找些不能长途的骏马,至少皇帝的座驾里,可不能再有驴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