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赶路(第6/7页)

用他们的话说,反正冬天待在家里没事做,煤锅炉还能做饭烧水,又省了一笔电费,好处可太多了。

反正最后梁康时也随大流给家里安了一个煤锅炉,现在看真是误打误着,虽然海岛别墅上有太阳能蓄电板,但是怎么能跨越次元连得上农村家里的电锅炉,要是把太阳能蓄电板拿到外面的房顶上,现在是冬天,发的那点电还不够电锅炉开上半天,电锅炉确实既方便又清洁,就是用电量大了点。

甄敏讲着一家人回来的经历,省去了很多艰辛的过程,只说联系了车送到半路,还剩点路程走回来了。

四奶奶有些急切的打听城里的情况,她有一儿一女,都不住在安城,而是在安城附近最大的城市斌市,前几天通了最后一个电话,说是一切都还好。在之后就没有消息,不知道是手机没电了,还是通讯出了问题。

甄敏就算说的再简略,四奶奶也能从中窥得在城里居住没电没水没供暖的日子有多难过。她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四爷爷想得开:“儿孙自有儿孙福!至少咱们还联系上了,那些儿女音讯全无的不知道有多少。”

他看向梁衔月,笑眯眯地说:“月月真是小福星,是老天想让你在这个时候辞职回家,怕你一个人在外面受苦。”

四奶奶终于想起来他们是走回来的,关切的问道:“这回回来没带多少粮食吧?不够吃来我们家拿,今年种的粮不多,都是玉米,一会你拿点萝卜土豆和嫩玉米回去,花生也带点?”

梁家村不是富裕的村庄,所以青壮的村民才都出门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梁家村的地不好,平地少,山地多,没办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效益也提不上来。

不过守在梁家村里的这些老人还是放不下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不愿意看着地荒掉。像是梁衔月的四爷爷,他的儿女都过的不错,也孝顺他。本来是不缺钱的,还是要坚持种那几块地,春耕的时候大型机械上不了山,就雇人用半自动的小型机械播种,秋天收获的时候也得雇人,算下来更是挣不到多少钱。

现在不同了,原本不值钱的粮食现在无比珍贵,梁衔月问了问,得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答案。四爷爷家里打了四千斤玉米,两百斤高粱和三百斤大豆。这还没有算上地窖里存的土豆、萝卜和白菜。

不过大规模种的玉米都不是外面买到的那种嫩玉米黏玉米,都是用来做饲料的高产玉米,味道实在不怎么样。可是没有粮食吃的时候,管他味道如何,能填饱肚子就是好粮食。

这么多粮食四爷爷两个人当然是吃不完的,本来他们种这些玉米也是准备卖出去,结果今年刚收回来就遇到了大雪,道路不通,自然也就卖不出去了。

临走的时候四爷爷和四奶奶捡了一大包东西让梁衔月带着,知道梁康时生病以后叫他好好养病,外面天寒地冻的,让他病好了也不要跑过来,免得路上冻着。

四奶奶还欲言又止的让梁衔月有机会的话帮忙打听一下斌市的消息,他们老人消息更闭塞,坐在家里两眼一摸黑,什么也不知道。

回到家以后梁衔月从四奶奶塞到她怀里的沉重大口袋里掏出了六根甜玉米、一包红薯、两颗去了枯败叶子的大白菜,一包五斤多重的高粱米,还有一把大葱。甄敏手里还提着两根萝卜。

“他们过得也不容易,还给我们这么多的东西。”梁衔月有些不好意思。

四爷爷和四奶奶一贯是照顾他们家的。梁康时爹妈早逝,梁康时那时候也是个毛头小子,多亏了四爷爷的看护才顺顺当当的长大。

“过几天咱们再去看四爷爷的时候给他带点东西回礼就行,挑一些老人家需要的。”

甄敏把东西收好,甜玉米是冻起来的,不然新鲜的玉米也留不到现在。她问坐在一边用毯子把自己包的像个粽子的梁康时:“晚上就吃煮玉米行吗?”

她想和梁衔月一起把家里收拾一下,今天没时间做晚饭。这个家几年没有住人,平时只有梁康时回村看看的时候偶尔随手打扫一下,边边角角积了很多灰。

梁康时吸了下鼻子,瓮声瓮气地说:“好,吃什么都好,反正我这嘴里也没有味儿,吃什么都一样。”

他病了两天,现在倒是见好,已经不发烧了,就是还有点畏寒,鼻子不通气,再加上嘴里没有味道,人就不怎么精神。甄敏早已经过了心疼他的时段,现在更心疼粮食:“嘴里没味你就吃馒头,吃玉米都浪费。”

说着就叫梁衔月一起找拖把和抹布给家里做清洁,梁衔月走到老爸身边的时候,给他塞了一罐梅子。

梁康时如获至宝,美滋滋地打开吃了:“还是月月心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