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第2/4页)

主要是任务困难度太高,她懒。

黛澜瞥她一眼,又看看瑞初,她没说出来的半句是,这句批语不只是给静彤的,也是给瑞初的。

猛鹰入尘,受困重围。

一朝破局,便可一飞冲天,勇往无前,前路诸事无所不利。

比静彤的好消息先来到的是安儿那边的捷报。

那位谢氏洁芳姑娘对安儿并非无意,安儿的诚意也终究打动了谢氏父母。

主要是姑娘有意,安儿也确实诚心诚意,没有以权势压人。敏若作为未来婆婆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大半的顾虑打消之后,自然是顺了自幼代他们尽孝、令他们心中多有愧疚的女儿的心。

收到安儿的信,敏若掐指算了算时间,刨去路上的时间,那小子在岳父母那磨了至少一个月,也算有诚意了。

他得了准信立刻命人快马加鞭回来报信,敏若看到那封信,便知她马上就要开始她的表演了。

在此之前,先等静彤那边的动静。

静彤是二月中旬的产期,本来三月初京中便应有消息,不知为何直到中旬还无信来,着实令人担忧。

锦嫔每日在宝华殿里烧经磕头,康熙多少也悬心惦记着那边,许是缘分,三月中旬,安儿的信前脚来,静彤的信后脚也到了。

简简单单一封信,信中写的却是那半个月内准噶尔部的腥风血雨。

静彤产子当夜,策妄阿拉布坦酒后纵马摔落马下当场过世,同时静彤平安产下一对龙凤胎。

策妄阿拉布坦的堂弟大策凌敦多布联合王帐内数名重臣亲贵意图给静彤产下的幼子扣上“生而克父”的帽子,逼静彤放弃幼子继承汗位的权利,拥护大策凌敦多布为汗王,改嫁为新王可敦。

静彤麾下侍卫臣民无论男女均持械力争,万余人逼帐对王庭形成围逼之困,准噶尔部汗王一脉的近支子弟小策凌敦多布率五百精骑力斩大策凌敦多布,与静彤僵持数日,通过谈判最终给出同意静彤的端静公主府与王庭并立,共同统治准噶尔部的条件。

但以幼子年少、生而克父为由,不同意尊立静彤之子为汗,坚持小策凌敦多布为汗,最大的退步是公主在准噶尔部拥有与汗王同等权利。

如今准噶尔部局势僵持不下,静彤传信回来,看上去是寻求康熙的帮助,但凭借敏若对她的了解,从她半月来未曾动用边境兵力,便可看出准噶尔部的局势已然全在静彤的掌控之中。

静彤传书回来,名义上是寻求帮助,其实是在用计迫使康熙承认她在准噶尔部的正统地位,免除她日后在清廷内部可能面临的威胁。

公主与小策凌敦多布相互制衡,心向大清却因两方僵持不下而无能为力,不得已之下在天子的敕封下成为准噶尔部一员首领,而非贪恋权势、心存二心,不愿带领准噶尔部内附大清。

内附和归附到底是不同含义。

静彤既出此策,在朝中自然也有了布置。

前朝讨论僵持数日后,康熙拿定主意,降旨调和小策凌敦多布与静彤之间的僵局,分立东西汗王,天国公主为尊,宜为东汗王,小策凌敦多布为西汗王。

——这是兵力撑腰的好处。但康熙也没有逼小策凌敦多布太甚的意思,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所以命小策凌敦多布主王庭,东汗王以公主府为尊地治下。

明面上看来,大概就是小策凌敦多布失名位得实惠,静彤得名位而失实惠。

但凡是知道康熙给静彤的信中写了什么的人,都不可能认为这位八岁登基少除权臣的皇帝陛下是这等“公允无害”之人。

他指导静彤经营民心,以公主府及初时所建陪嫁之人居地为中心,另建王庭都城,架空原本的王庭与小策凌敦多布。

要论帝王心术,朝局手段,普天之下有几个比得过这位皇帝陛下的?

就连敏若当年有那等“大逆不道”的想法,打的都是出手便令康熙措手不及、一力破万法的主意。

若非准噶尔部如今局面如此,天时地利,让他实在舍不下这块大肥肉,康熙还未必会这样豁出去,明白地指点静彤。

这些年间,能从他那里学到这种手段的,除了年岁尚幼的太子,便只有瑞初能稍微学到一点了。

与明面上的和稀泥旨意和暗地里的捅火书信一齐送到准噶尔部的,还有晋封大清和硕端静公主为固伦端靖公主的圣旨。

此番受封固伦公主的,除了静彤,还有在科尔沁部的容慈。

固伦纯禧公主。

同时宫中的锦嫔被晋为锦妃,成为六妃之外的第七妃,送进启祥宫的赏赐络绎不绝,锦妃挂念女儿,倒是没多欢喜,谢恩领赏后,便来回翻看着静彤送回来的书信舍不得撂下。

准噶尔部之事无论对康熙还是朝臣、天下百姓都是一阵冲击,不同的是康熙站在做为帝王的角度最快做出了抉择,朝臣们震惊迟疑又碍于国事之重,哪怕是最为固执迂腐的老夫子、理学的忠实弟子都没敢对康熙册立公主为准噶尔部汗王之事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