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第3/4页)

他摆摆手叫宫人退下,凝视着敏若,郑重地问她:“朕早就想问你,在宫内多年,当日之志,仍未改变吗?”

敏若亦郑重答道:“当日之志,今犹未改。妾只求在姐姐的故地,安稳平静度日,有子女环绕身侧,仅此而已。”

“好。”康熙点了点头,道:“朕去岁在南得一块美玉,晶莹洁白如雪,剔透润泽如凝脂,便是内帑旧藏也少见此等佳品,正配我们瑞初。”

他未再提封固伦公主之事,敏若知道这一关算是过去了,闭了闭眼,康熙道:“朕抱你回寝殿里。瑞初的乳母、保母你都挑好了?都进来吧!”

门外的兰芳等人等到传召声才如殿来,取了早备下的斗篷棉被将敏若紧紧裹住,康熙倾身将敏若抱起,敏若答道:“都挑选好了,均是身家清白、性情柔和之人。”

康熙点点头:“那便好。”

然而虽未封固伦公主,康熙对瑞初的赏赐也丰厚到足以令人眼红了。寻常皇子公主没有一出生便受诸多恩赐的,然瑞初甫一出生,便拥有了琳琅满目的数箱金银玉器、绸缎簪钗,康熙特意赐下的玉由内务府请巧匠刻上了瑞初的大名嘉会与康熙所取的乳名,公主之名迅速传遍了整个紫禁城,甚至整个京师的高门。

原本碍于天象,康熙是有苦难言,如今瑞雪终降、天色明晴,康熙终于开始命人处理传播流言之人,并大肆宣扬爱新觉罗氏公主出生所带来的吉兆。

京里的动静敏若无心关注,她知道康熙的意思,封瑞初为固伦公主,自然可以在圣旨中将吉兆大肆宣扬,此千万年后,读史书的人都会知道康熙二十四年,爱新觉罗氏新生一位象征着吉兆、象征着爱新觉罗家得天下乃是天命所归的公主。

但同时也是将瑞初,甚至整个永寿宫都架到了火上烤。先后于康熙十六年去世,如今不满十年,虽然康熙晋皇贵妃掌管六宫事务的行为已经足够说明他无心再度立后,但贸然封一位刚出世的公主为固伦公主,除去吉兆这一方面,难免叫人认为贵妃盛宠,自然会有人生出旁的心思来。

从来人心不静,贪嗔痴念皆从心起,钮祜禄氏会因此而生出莫大的野心,镶黄旗中底蕴深厚的旧族也难免再起心思。

并不利于朝纲稳固。

而除此之外,瑞初也会迎来许多危险。

瑞初虽不是皇子,却有同胞兄弟啊。

所以关起宫门来低调度日,才是在吉兆之下,敏若保全安儿,也保瑞初平安长大的最好办法。

康熙心中清楚这些,两面取舍罢了,听敏若那么说,便将封固伦公主之事放下了。

不就是吹么,不能发圣旨,他也有得是法子。

散播推动谣言的人其实早就被他拿住了,但天象一日未变,谣言就不会停止,他若降旨遏制风言反而落了下乘。

瑞初的降世让这流言不攻自破,康熙虽未封固伦公主,但一番努力思考之下,他想出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好主意——他叫翰林院的侍读学士、编撰们操笔,写了一篇为他这些年的功绩歌功颂德的文章,平三藩、对罗刹、巡黄河、幸口外,很值得拿出来吹一吹啦!

其中又着重提及于康熙十四年皇储已定,太子天资如何聪颖、学习如何勤奋刻苦云云;再说明二十四年天有异象,久阴无雪,公主瑞初伴吉兆而生,降世初啼,天降瑞雪光辉明媚……

主要就是狠狠地吹了一把。文章写成之后共译出满蒙汉三语三篇,张贴布告令人传颂还只是次要的,隔月以岁暮祭陵时还特地选心腹官员三位衣帽整肃立于灵前,于他奠酒之后“恭进”诵与皇父先祖。

以满蒙汉三族语言。

敏若当时听宫人学那篇文章的时候就深感这古代文人拍起皇帝马屁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再听说康熙这个骚操作,顿时久久无语。

这是得载入史册了,不只康熙此行、瑞初生之所带吉兆会被载入史册,《康熙帝于二十四年祭孝陵文》也会一字不落地流传到后世去。

这就是传说中的没有机会自己创造机会也要上吗?

兰杜才学了一半,见敏若神情复杂,小心问:“娘娘,怎么了?”

“我是在想,咱们瑞初这祥瑞之名,怕是要传遍天下了。”襁褓里的小姑娘快要满月了,皮肤愈发地白净细嫩,不再红彤彤、皱巴巴地,眉眼也长开了一些,眉毛有些痕迹了。

海藿娜与佟氏入宫来见过,都说小公主的眉毛生得像敏若,竟然亲身驾临来看了瑞初一眼的太皇太后则说瑞初的眼睛生得像康熙。

敏若看不出小娃娃长得像谁,只觉得自己闺女天下第一好看,同时对太皇太后驾临并表现出对瑞初的喜爱这件事生出了警惕。

但她倒是不怕那年的事情再重演一次,有了去岁的教训,瑞初又只是个公主,太皇太后是必不会再忽然于大场合提出抱瑞初去宫中养,多半是私下先与康熙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