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113(第2/3页)

胤祕这孩子很奇怪,有时候满身八百个心眼子,活脱脱一个小人精;有时候呢,又是实打实的缺心眼,叫人想故意拿捏他都没什么办法。

老朱碰上的就是后者。

小团子为了一口吃的,咬牙拼了,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刻苦用功的程度,叫弘昼弘历以为他要去参加明年的春闱。

对此,胤小祕自有一番自个的说辞。

“我就是想尝尝,四哥招待文人墨客用的什么,所有的好吃的我都要吃遍。”

弘昼大笑:“到时候幺叔吃成圆滚滚的,成球了。”

“吃成圆的多好呀,这样就没有人敢看扁我啦!”小团子叉着腰,张口胡说八道。

他实在太过自信,仿佛他放出的豪言壮语就是天下一等哲理,叫两个从小接受着打压教育的侄子一怔,竟然转头思索起这件事的可行性来。

于是,三人一合计,决定今日晚膳就用“十二品野味火锅”。

这道菜是一个荤素大杂烩的涮锅。底下燃着风炉,上头支起锅子,用上小团子特意请造办处制作的“鸳鸯锅”,一头是辣锅汤底,一头是菌菇汤底。

荤菜和素菜被切好装盘,一道道呈上来摆满了八仙桌,有干肉库里刚取出来的鹿肉片、狍子脊;也有片的薄如蝉翼的羊肉、野猪肉、河鱼等。素菜就更丰盛了,因为是秋日,膳房几乎把所有应季的蔬菜都上了个遍。

三小只吃得满头大汗,快乐极了。

等到三清茶宴当日。

雍正那头终于传来消息,说朱大学士通过了他们的考验,叫三小只一起都去万方安和入宴。

万字房他们都熟。

每日走水路去梧桐院念书,都会路过“卍”字形的汉白玉水上长廊。

小团子更是清楚,这里的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可是四哥最喜欢呆的地方了。

小船很快就到了万字房的东南临水码头处,三人上岸进了西殿,看到一水之隔的对岸有一处西北殿,已经搭上了戏台子,他们只需要坐在水对岸,便能看得清清楚楚。

今日到场的都是极为注重风骨的雅士,雍正便用了些心思,在三清茶上头做文章。

圣祖爷从前在世时,只提到过:“当以三样风雅之物,配上宫廷贡茶,方能称为三清茶。”

而胤禛寻到的也确实别出心裁。

宫中每年都会储存一些冬日里尚未盛开的红梅花蕾,用蜡封、蜜浸的方式保存下来,来年热水一泡,梅花在茶碗中慢慢绽开,十分有趣。

这东西胤小祕还曾喝过好几次,叫做“汤绽梅”。

如今,胤禛叫人取了封存起来的汤绽梅,加上佛手和松实,便成了颇有些意境的三清茶。

茶宴上也不能只有茶没有点心,除了金秋适合食用的广寒糕,还有揉成团的栗子糕,荷花状的荷花酥,和做成银杏叶外形的一口酥。

广寒糕就是用桂花为辅料制成的糕点。

这道点心作为开场,叫闹不明白皇帝意图的一众文人都放心下来。

所谓,广寒高甲,蟾宫折桂。读书人秋日里多用此物互赠聊表心意,自然最是明白。

很快,三清茶宴的气氛就融洽舒适许多。

雍正穿着吉服,坐在正中宝座之上,两侧分别是三爷允祉和胤小祕,再往后,才是弘昼弘历,和允祉手下的众位学士。

胤禛伸手,尝了一块广寒糕笑道:“不错,都尝尝吧,这广寒糕一应材料,都是朕园子里种的,味道比外头好上许多。”

大伙儿都用的很斯文。

毕竟谁也不是真的来吃饭的,尝一小块,就停下来吟诗作赋,赞美一番桂花,或是夸一夸三清茶的原料梅花,实在不行,还可以白描万字房四面八方的水上美景。

这个叫做文化人的流程。

小团子忙得不得了,一边还得顾着完成二筒交给他的任务,要把所有糕点和茶都尝一轮,一边还得注意使劲儿给大文豪们鼓掌,充当捧场王。

简直想要化身三头六臂小哪吒。

雍正一开始瞧见幺弟埋头苦吃,还忍不住扶额,想提醒这小家伙注意影响,结果没过多久,胤禛就改了主意。

小家伙海豹式鼓掌的样子实在是引人瞩目了些,尤其是有人太过紧张,所作诗文很普通的时候,这掌声简直像是在嘲讽。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投在了咸福宫阿哥身上。

允祉最了解这帮人,虽然经史子集装了一脑子,但心眼也都是实打实的针尖大小。

要不然,也不会说文人的口水仗打起来没完没了。

允祉连忙笑道:“幺弟最崇拜……有学问的人,他盼着来,来参加茶宴,努力……念书很久了。”

这话就是在暗里给众人解释——

小幺他不是对你们有意见,他只是学习不好,听不懂捧个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