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置换滩涂(第3/4页)

对外的说法则是:行舟岛作为与管理站共同开发管理保护区的一方,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稀的海洋生物,行舟岛将租下这1万公顷海域作为保护区的一部分。

而保护区或任何人也不得以保护这些海洋生物为由,阻拦它们出现在行舟岛“海洋生态走廊”附近,也不得禁止阻挠行舟岛在这片海域开展的合规合法的娱乐项目。

……

春节过后,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学生也陆续返校。而开学之后,大部分大四的学子都只是回校开个会走个开学的过场,之后又匆匆离校奔赴实习岗位。

羊市G大,某校区教学楼。

刚开完班会,准备去食堂的几位学生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聊到了工作问题,其中一位男生问一旁的女同学道:“张祺,你实习工作找到了吗?”

女同学张祺点了点头:“我回老家的厂子帮忙。”

“你家开工厂的啊?什么厂?”

张祺说:“不是我家开的,是我们村里的合作社开的水产加工厂,正好我学的专业对口,我爸就喊我回去帮忙了。”

女同学说:“我记得你老家在油市?”

张祺点点头,略有些骄傲地说:“我家在油市碧湾区,我们村加工厂的水产都是向行舟岛买的……”

众人十分羡慕:“能跟行舟岛合作的厂,那岂不是大厂!”

“也不算什么大厂吧,但厂址在行舟岛文创产业园,环境倒是挺好的。”

“卧槽,你们村的厂子还缺实习的吗?”

张祺想了想,说:“这我不清楚,不过我们老家那边的就业岗位挺多的。”

“不会是那种底薪两千加提成的服务员、销售员的工作吧?”张祺的同学记得她以前埋怨过老家那边专业对口的岗位少。

张祺说:“那都是过去式的了,自从行舟岛火起来后,我们老家那边的发展就跟坐了火箭一样,现在到处缺人……”

这次她回家过春节,发现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源于行舟岛的崛起。

面对日益增多的外地、海外游客,油市政府相继制定和推出了众多加快滨海旅游经济圈建设的计划。

首先是市容管理,规范广告张贴和垃圾排放的行为标准,清除墙上的“牛皮癣”,哪怕是乡村,也必须要有垃圾分类用的垃圾桶。

环卫公司招聘的环卫工激增,城乡规划、环境设计行业的行情也慢慢变好,设计师们突然变得吃香起来。

其次是交通管理,碧湾区那些无牌无证的摩托车、黑面包车也都被交警给盯上了,间接促使碧湾区这个小县区去驾校报名考D、E牌牌照的人数增加。

附近工厂、码头和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货车也被重点关注,超载、超速等危险驾驶的行为都被整治,交警盘查的频率都比以前高了许多。

最后是涉及食品安全的店铺、地摊都被整治了,卖食品可以,食品来源得有合格合法的证明;摆地摊也可以,但得得接受卫生和食品安全检查。

除了市里的政策,省里和国家也予以了关照:铁路局调整了高铁动车组的运行计划,停靠在碧湾高铁站的车次增多了;各大航空公司也增加了到邻市吴市的航班;从吴市、阳市及油市那些偏远县级市出发到碧湾区客运站的客车也有所增加。

在这一系列政策之下,碧湾高铁站周围的设施也在加速完善,一些房地产商甚至盯上了这儿,准备打造高铁商业圈。

往返于行舟岛与客运站、高铁站、机场的网约车、出租车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游客出行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更加丰富。

这些变化间接促使各单位、企业的就业岗位增多,而且工资待遇也有了提高,使得很多以前不愿意留在油市工作的年轻人都产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不仅如此,行舟岛还吸引了许多珠三角地区的人才往油市这个小地方跑。

因为海洋特别保护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管理站从各方面都提了等级和待遇,需要的人手也有所增加。

再加上文创产业园的文化展示区相继完工,亟需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对口的人才,所以珠三角地区就有大量的人才奔着这些岗位来了。

行舟岛接下来还得开发架海,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各大高校的管理学院都主动找上行舟岛,想为自己院校的学生多争取一些就业岗位。

张祺对自己的同学说:“你们如果想去行舟岛应聘的话就得把握住机会了,等行舟岛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热门景区后,只怕一个售票岗都有一堆硕士去争抢。”

她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看行舟岛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站就知道了,管理站招三名合同制的巡护员,结果报名的人里,本科学位的有八十八人,硕士学位的有十五人……仅是巡护员,竞争就如此激烈,更别提那些级别更高、待遇更好的事业编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