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海底酒店(第2/3页)

从外观上来看,一座海底酒店像一艘游轮,一共分三层,水下3米为一层,共12平方,只有一个房间,其中三面墙为有机玻璃幕墙、下方为有机玻璃地板,能直接看到海底的景色。

至于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房间会不会令入住者感到害怕,就不在李瑶林考虑的范围之内了,毕竟她对该酒店的定位就是满足入住者追求紧张刺激感的心理需求,有深海恐惧症的人不是这家酒店的目标客户人群。

水上有两层,一层有两个房间、一个卫生间和一个放着沙发的小院子。两个房间中间是连接水下一层和海上二层的楼梯。

二层是顶层,没有房间,只是一个天台。天台中央是接入了“淡水提取系统”的水塔,这样游客的淡水问题和排污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游客可以在顶层海钓,也可以日光浴,周围甚至能潜水。

……

在齐副总为行舟岛被各种排挤而苦恼不已的时候,他发现自家岛主是一点儿都不着急,每天该干嘛还是去干嘛。

但要说她心大嘛,她又不是真的心大,至少从她不愿意搭理文华集团来看,她还是有些生气的,就是不知道她有什么后招。

文华集团还想喊冤,齐副总也不知道对方是怎么好意思开这个口的。

明面上看它及旗下的旅行社没有做出针对行舟岛的举动,但它跟行舟岛的合作都还没达成就提前放出消息,令自己的股票大涨,这不是纯粹地利用行舟岛嘛!

再说,利用了也就利用了,岛主并不在意,可行舟岛被针对排挤的时候,它也没有表现出寻求合作该有的诚意啊!

说到底,文华集团这样市值四百多亿的庞然大物虽然注意到了行舟岛,却不会予以重视,想合作是因为有利可图,合作不成也没有太大损失。

况且,要是行舟岛被逼得走投无路,兴许会放下姿态主动寻求跟它这样的大企业合作,他们的谈判也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了。

琢磨了一阵子,齐副总隐约觉得自己再这么愁下去要秃头时,他适时地自我开解了:

对于一个景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客源,只有客源,才能让一个景区度过开发初期游客不足的困境,要是被别的景区和旅行社联手“封杀”,那可就真的要凉凉了。

但行舟岛是个特例,毕竟它“不接待团体游客,只接待散客”的运营模式跟别的景区有着根本的区别,说白了它不靠旅行社为其输送游客,旅行社就算要封杀行舟岛,也只能封杀个寂寞。

所以旅行社也只是想试探一下行舟岛的底线,并不会真的因此背刺行舟岛。

至于旁的滨海旅游景区搞的那些小动作,也动摇不了行舟岛的根基,因为岛主一直以来的经营路线就是注重旅游质量、提高行舟岛的产品竞争力,这才是一个旅游品牌的核心。

她也确实办到了,同样的项目体验,别说油市的滨海景区了,就连琼海那边的海岛都未必敢说能超越行舟岛。

现在行舟岛已是全国海岛旅游项目的示范区了,不少滨海城市都组团来行舟岛调研,想要学习经验。

而且在保密协议的作用之下,行舟岛就像一个铁桶,别人就算搞小动作,也很难打入行舟岛的内部闹出什么会影响行舟岛品牌形象的事件来。

“真不愧是岛主,想必在开发海岛之初就已经想到了同行的打压,所以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严重而被拿捏,所以另辟蹊径,以奇取胜……”齐副总感慨。

李瑶林:“?”

虽然不知道你脑补了什么,但是请住脑,不是你想得那样!

小人鱼已经办理好了“海底酒店”的立项手续,李瑶林才告诉齐副总自己又花了几千万去建酒店。

齐副总惊得下巴久久无法合拢。

这八座海底酒店的造价也太高了吧?都快赶上海神假日酒店了。

也不知道他脑补了什么,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岛主不是懒得搭理那些跳梁小丑,而是准备悄悄地搞事……啊不是,悄悄地谋划,给他们迎头痛击!”

李瑶林想起了一句不知从哪儿听来的鸡汤,说:“不断地开发行舟岛的特色旅游产品,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击。况且,我可没说就这么放过他们。”

她想起当初开发潜水项目之初,就有一大批水军在网上抹黑行舟岛,后来开发的各个项目都会伴随着这些质疑声,可不就是这些人的手笔?

这么久以来,她都秉持着给大家留一点汤喝的理念,没有回敬对方,只想默默地把行舟岛经营好。

可经由此事,她算是看明白了,哪怕她无心与这些同行为敌,甚至还积极推进一些项目提高交通便利性、配合政府发展规划的旅游经济圈,让大家都能从中获利。

但这些人是不会感激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