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干点副业(第3/4页)

老黎点点头,决定请老杜他们吃顿饭,毕竟他们是当地人,认识的人总比他多。

有老杜出马,很快就找到了几个附近渔村的村民。

听说对方是渔村的,老黎有些疑虑,但老杜说:“耀德没做过什么对行舟岛不利的事,他上回出海,要不是海神显灵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一听说行舟岛在找船,他现在可积极了!”

老黎虽然很高兴对方能这么积极,但不太看好地说:“光有船不行,还得有资质。”

很多渔船都是有“三证(渔船登记证、检验证、捕捞许可证)”的,但不是所有拥有“三证”的渔船都能经营海钓。

之前跟于帆合作的渔船有海钓俱乐部的合作协议,被视为俱乐部的船只,符合开展各种海钓活动的条件,且只在近海水域活动,因此不算违法。可如果没有跟俱乐部合作,又要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就不行了。

老杜笑说:“你们行舟岛不是有海钓俱乐部吗?”

老黎:“……”

听老杜这话的意思是,让那船老大加入俱乐部,跟行舟岛发展长期合作?

可他不确定岛主会不会因为之前的事而产生芥蒂。

他决定先见一见船老大。

见面的过程很顺利,船老大张耀德并没有表现出敌意,而且看得出这次寻求合作也是发自真心的。

老黎直接抛出行舟岛的条件:“这次的比赛有好几百人,分岸钓、矶钓和船钓三个项目,需要大约十条船,而且不能是木质渔船,不能太旧、太小,也不能是大型的捕鱼渔船,你能找到这么多条符合条件的船吗?”

张耀德稍微花时间回忆了一遍自己认识的人,不确定地说:“照你的条件,我这边能找到七条船。”

“七条也可以的,但你们真的愿意跟我们长期合作?”老黎问。

“愿意,但明人不说暗话,大家都得赚钱不是?”张耀德看出了老黎的不信任,毕竟之前渔村一些人的做法确实有些缺德。

可碧湾区不是只有他们一条渔村,不能因为别的渔村还有渔村的个别人的行为,就上升到他们所有渔村的渔民嘛!

老黎点点头:“你说得对,大家都想赚钱,这没有错。不过你这七条船里有没有之前跟渔帆海钓俱乐部合作的人?我们老板不记仇,但有些事不是老板不计较就能翻篇的,在了解清楚他们后来跟渔帆俱乐部之间发生的事后,我们更不放心地跟他们合作了,万一我们成了第二个渔帆俱乐部怎么办呢?”

张耀德拿出烟想抽,但想了想没有点火,只是放在鼻尖吸了吸就夹在了耳朵上。

“五。”他说,“有两个之前跟渔帆俱乐部合作过,还有五条船符合你们的要求,毕竟我们都是靠出海捕鱼为生的,这么大一艘船跑去拉人海钓,太划不来了。”

“那你们以后都不出海捕鱼了?”

“怎么可能不出海,不过也不能天天出海啊,不出海的时候,总得谋点生计吧?”

老黎问:“你把跟我们的合作当成副业,赚外快了?”

“我们世代生活在海边,大海是我们的粮仓,捕鱼是我们的饭碗,让我们完全放弃捕鱼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这些渔民跟渔业公司不一样,他们的设备跟不上不说,也没法到渔业资源更加丰富的远洋去捕鱼,所以那些动辄赚几百万的基本都是远洋渔业公司,他们这些渔民,一艘船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就算幸运了。

现在他不敢到离岸太远的海域捕鱼,赚得少,自然得干点副业找补了,不然孩子大了要结婚买房,他们哪儿来的钱!

“你很实诚。”老黎说。

对方对行舟岛有一层滤镜,至少不用担心他像那群毫无底线的渔民一样,赚钱的时候坑游客,不赚钱时就背刺俱乐部。

老黎如实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李瑶林,后者说:“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处理好,至于是否要跟他们合作、合作方式如何,也由你决定。”

经过洽谈,老黎最终把张耀德及其亲友几艘船都签了下来。

合同规定双方的合作不只是这一次钓鱼比赛,往后如果俱乐部还组织类似的活动需要用船时,他们得确保船只的空闲。

因比赛开始前肯定会提前一个月的时间来组织,他们便不能选择比赛的日子出海捕鱼。同样,船老大们出海捕鱼前也必须提前告知俱乐部。

另外,鉴于潜水项目受天气原因而开始限制体验人数,越来越多游客转而去报名船钓,使得原本的两条钓鱼艇稍显不足,所以俱乐部会代表行舟岛租用这五艘船。

五艘船不能同时出海捕鱼,要确保每天至少有两艘空船来行舟岛“上班”,行舟岛按渔船的“出勤率”分几个档次给他们发租金,比如月出勤十天以内的为一档,十天到二十天为一档……出勤越多绩点越高,全勤还有全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