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海鲜批发(第2/3页)

鱼贩们凑过去,乐了:“这不是你正常的水平嘛,果然前两天你摸鱼去了吧?”

老黎的笑容一顿,屁的摸鱼,分明就是行舟岛的鱼不爱吃外面的饵料了!没瞧见今天大丰收的都是那些在便利店买了鱼饵的钓客吗?

为此他还特意在群里提醒钓友们,告诉他们不必费心从外面带饵料了,这里的鱼只吃行舟岛的鱼饵。

“黑鲷、黄丁斑(青石斑鱼)我给你六十块一斤。”其中一个鱼贩将里面的黑鲷和青石斑鱼都挑了出来,又将别的鱼都分门别类摆放好。

“不行,七十。”老黎道。

“我七十收我还能赚吗?”鱼贩跟他讨价还价。

老黎冷哼了声:“别以为我不知道行舟岛钓场的鱼可比鱼排养的好吃多了,再高的价格都有人买。”

一开始钓客们钓了鱼还得自己去找鱼贩收购,大多数情况下钓上来的都是不值钱的鱼,钓客们往往只能带回家自己留着吃。

可是现在专门有鱼贩蹲在码头这边,就是为了收从行舟岛海钓场钓上来的鱼,原因就是这些鱼好卖,回头客特别多,有人还专门找他们预订。

其他鱼贩羡慕同行的生意好,一打听,发现他们的鱼都是从钓客们的手里收的。

从钓客的手里能收到什么好鱼?且只有十几斤,利润还不够补贴运费。

然而一两个钓客手里或许没多少鱼,可行舟岛的钓客不少啊!

一天至少有四十个钓客登岛,新人的鱼获或许少点,但如老黎这样钓了十多年的老钓客,一天钓四五十斤是不成问题的,这些钓客加起来,也有小一千斤鱼获了。

鱼贩跟老黎他们讨价还价,最后以六十八元一斤的价格收了黑鲷鱼和青石斑鱼,其余便宜点的鱼一般二十元到五十元不等,更便宜和常见的鱼则没有鱼贩想收的,这些就由钓客们带回家自己吃。

老黎拿到手的钱有五百多元,他钓了五条半斤以上的黑鲷鱼、三条青石斑鱼、十二条石狗公,还有一条海鳗。

抛去船票、门票和鱼饵所支出的费用,他赚了近三百元,——在跟李瑶林买鱼饵之前,他从外面带了一些饵料过来,那部分饵料花了八十元。如果能省下这部分钱,他还是能赚三百多元的。

老黎心情愉悦地提着渔具和卖剩的鱼回家。

李瑶林围观了全程,有些疑惑,行舟岛的鱼跟鱼排养的鱼有什么不一样吗?

她听人说过鱼排养殖的鱼跟野生的鱼口感没什么不一样,之所以价格有差异,是人们对“野生”的盲目追求,及“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原理所带来的结果。

当然,哪怕同样为鱼排养殖出来的鱼,价格也会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跟养殖技术挂钩:养殖技术难,成本高,价格也就高;有些能大量养殖的鱼,养殖技术成熟、成本低,自然就便宜。

李瑶林从钓客的手中买了一条半斤左右的青石斑鱼,再去市场买一条同等大小的网箱养殖青石斑回来,——肉眼来看,养殖的和野生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养殖的鱼皮偏黑,身上的斑点也较大;野生的斑点为橙黄色,斑点小而条纹明显。

她采用了清蒸的烹饪方式,往两条鱼上放了同样的配料,然后用一样火候和时间来料理这两条鱼。

出锅后,她先吃养殖的青石斑鱼,发现肉质很厚很紧实,说好听点是Q弹,但在普通人的她吃来,像鸡胸肉一样,口感一般,带着一股土腥味。

接着吃行舟岛海域钓上来的青石斑鱼,第一口的时候觉得它跟养殖的没什么区别,可是吃完后,却发现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它的肉质虽然同样紧实,但入喉的时候很是鲜嫩润滑,腥味也没那么浓,不知道是否酱汁的缘故,还有一点回甘。

第二口比第一口所带来的味觉体验更佳,让人吃完这口还想吃下一口,很快一条鱼就被吃完了。

“难怪这些鱼的嘴变刁钻了。”李瑶林回味无穷。

虽说养殖的青石斑鱼味道没达到预期,但秉着不浪费的原则,她还是将这条鱼也吃完了。

还好她没有煮米饭,不然肯定吃不完。

李瑶林此举自然不全是为了弄清楚野生鱼和养殖鱼的区别,她身为岛主,想要提高行舟岛的知名度,就必须挖掘岛上的优势,这不,海钓场的海鲜就是一个优势。

之前她并不想在岛上开餐饮店,除了麻烦之外,也是担心东西不好吃,价格还高会引起游客的吐槽。

现在,如果她能开一家吃海鲜的餐饮店,又能从行舟岛的海域获得稳定的海鲜提供的话,就不必担心食客吐槽东西不好吃了。

不过,开餐饮店必须提供大量的海鲜食材,仅靠从钓客们那儿回收的那点海鲜是不够的。若是捕捞,又违背了她当初设禁渔区的初衷,还会破坏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