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自新政始月余, 朝中风气大改,国库日渐充盈。

暂兼尚书衔的户部刘侍郎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三朝老臣, 行事稳妥, 只是太过温吞谨慎, 万事决计不肯得罪人, 只求荣退,本季账目核算完毕, 送到他案上后,刘侍郎看后默然不语许久后对身边的郎官叹笑道:“多少年没这样富裕过。”

萧岭所制定政策由审计司、照夜府、刑部等部执行之好,成果之巨,见效之快, 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小郎官是武帝崩逝前最后一批进士, 入户部才一年,仍是一身书生气。

政令明发天下, 朝野巨震。

虽然皇帝追讨陈欠和整顿贪官污吏的出发点是好的, 然而手段未免酷烈, 又处处不离银钱,堂堂天子命人向臣下讨债,实在有失体面。

小郎官看着上面那骇人的数字, 不知为何,低声说了句, “不知是多少人的性命。”

若是皇帝行事温和些,清流们也不会这般反对抵触——官员毕竟是皇帝遴选出的, 所谓刑不上大夫, 官身贵重, 不应辱之, 若放在先前,官员即便犯罪,也应留予体面,若是重罪,便令其自裁,所贪污银两亦一笔勾销,然而今朝不同,不仅将罪官羁押在牢狱中,还要将银钱讨回。

那审计司的萧司长更是刻薄至极,官员在牢狱中自尽,他竟还要追款。

“陛下此举,”他声音愈发低,颇有几分叹息之意,“大约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杀便杀之,何必辱之。

要是魏嗣在这恐怕会拿出晋律告诉他何为国法,可惜魏嗣不在。

刘侍郎不是与人争辩的性格,闻言只捋了捋胡须,笑道;“这话同我说便罢了,万不可拿出去说。”

小郎官闻言,轻轻点了点头,很不心甘情愿。

刘侍郎看着没再说话,他知道小郎官的话其实反应了不少官员的想法,有两种人反对皇帝的举措,一是挪用公款和收受贿赂者,二则是认为君子重义轻利的清流。

君王谕旨明发天下,向臣子讨债,像什么话?晋自开国以来几百年都不曾出这样一个荒唐帝王。

叹武帝子嗣太少,只萧岭萧岫两个,萧岭登基时萧岫还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孩,哪及太子已近弱冠。

刘侍郎只做公事,超出公事范围一律不管。

他已经年过七十,只等寻个最恰当的时候乞骸骨风光归乡。

至于朝中风起云涌。

老人越喝了口热茶,惬意地闭上眼睛。

与他何干?

小郎官若有所思地站着。

若是放在从前,刘侍郎会指点身边郎官几句,但他现在懒得废口舌,聪明人自能看清晰局面,愚拙者他出言点拨亦无用。

寒天下士子之心吗?

刘侍郎一笑。

不,不会。

皇帝此举主要打击的是在朝中为官多年而行为不端者,只整顿官吏这一样事,不知空出了多少位置。

要知道无官的士人永远比官位多得多。

皇帝打压了一批人,又扶植了一批人。

审计司已不再是数月前刚刚设立的新府衙,干尽了得罪人的事,这几个月来,审计司官员有功者官职晋升速度之快叫人妒,叫人羡。

在审计司中,如今既有前程,更有圣眷,不知多少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审计司。

若是不能入审计司,去刑部也是好的。

因为恩科开了数场的缘故,礼部亦非常受皇帝重视,在礼部前程亦上佳。

再不济,有人咬咬牙,把眼光投到了照夜府。

奈何照夜府文职官员太少,况且照夜府并不缺文官。

翌日,早朝。

在中央官员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英元殿的官员们又得来了第二个让人眼前一黑的消息。

皇帝要裁撤冗官!

有官员咬咬牙,上步道:“陛下,臣以为眼下正是用人之际,裁撤官员,恐会使各部乏人,捉襟见肘,难以应对局势。”

经过小半年的相处,官员们已经清楚了皇帝的性格,比起先前的暴虐,此时的萧岭虽然更不可捉摸了,但脾气好了许多,至少很讲理。

萧岭允许朝廷中出现不同于自己的意见,不过前提必须是有的放矢。

萧岭面对反对的声音毫不意外,点点头,示意那官员继续说下去。

上一句话尚算有理,后一句却是含了怨气的抱怨之言,“况且眼下朝廷频开恩科,礼部开恩科北场、南场、西南、西北,所选出进士不少,翰林院臃肿,若要精简官员,不妨从翰林院开始。”

凤祈年眉宇下压,不满地往那官员身上看了眼。

你什么意思?

恩科北场、南场都已结束,西南场正在进行。

现在要从翰林院精简官员,那礼部岂不是白忙活了?

这话实在得罪人,把现下有资格上朝的新科进士们都开罪了个遍。

更把翰林院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