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订货(第3/6页)

“有什么不行的。带上家伙呗。”

叶昭笑道:“没事。我从宛城那么远,带着一个拖油瓶我都来了。”

“坐火车去的地方和坐长途汽车去的地方不一样。现在多少车匪路霸,半路抢劫的事,每天都上新闻,西山又是个特别排外的地方,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我陪你去。”

叶昭没想到巧姨这么暖心,她有点受宠若惊,“那不好吧,巧姨你跟我出去,那祥崽……祥哥一个人在家怎么办?”

“他又不是三岁小孩了,让他去肥婆英家搭伙吃饭。”

巧姨决定了之后,不容两个孩子反对,就在饭桌上决定了。

就这样,第二天一早,巧姨和叶昭坐上了去西山的长途汽车。

这次坐车经历比上次好点,因为是上午,没有那么热,车上的乘客也不多,而叶昭身边上次有个拖油瓶,这次她自己成了拖油瓶。

这边路刚修好,还挺好走,巧姨手上拿着一把小折扇,她给自己也给叶昭扇着风,路上的风景,很是怡人。

看着外面一大片的菜地,巧姨说:“这是东山,这里水土好,种的大萝卜可好吃了。以前有句话叫做‘东山萝卜,西山姜’,这两个地方的人,在古代都是很有钱的。现在嘛,反而落后了,特别是东山,西山还有知名的小黄姜,东山只有菜。”

叶昭:“他们也可以卖菜啊。”

“菜跟姜不一样,姜可以存储,菜今天不吃,明天不坏后天都坏了。”

“萝卜不也可以存挺久的嘛。”

“萝卜种的时间久,还不值钱。西山小黄姜能卖几毛钱一斤,萝卜也就一两分钱。差几十倍的价钱呢。”

那倒也是,叶昭不懂这些,她今天只是冲着姜来的,她也只研究了小黄姜。要不是原着写了西山小黄姜,她连西山小黄姜都不知道。

中午十二点多到的西山,从长途汽车站出来,对面就是卖小黄姜的市场,市场最外面有好几家打着出售西山小黄姜牌子的店铺。

她们问了好几家,都说没办法提前预订,想要今年的新货,得10月11月,直接来买。

问为什么,又都不搭理了。

后来她们找了一个在边边角角的小店铺,店里摆放着泡姜和姜糖,她们借着买姜糖,问店家能不能订购今年的新姜。

“没办法订购,你10月底直接来买。”又是这句话。

“给钱也不能提前预订吗?”

“现在不是给钱就有货。今年大部分姜农的货都订出去了,到时候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收到货来卖。怎么预订给你?是吧?”

叶昭:“都被谁定走了?”

“一开始是港城来的发哥在订货,后面宋荣记也来了,他们各自定了好几个村子的货,基本上把货源都订光了。”

宋荣记也直接来订货?

原着里,宋荣记是直接从中间商那边拿货的,为了应对这次的对赌,他们提前跟中间商订了足够多的小黄姜,谁知道最后中间商失信,没办法给他们供货,而市面上的小黄姜也都被对赌的另一方钟家提前安排人买走了。

这最终导致了宋荣记的悲剧。

叶昭可以理解,发哥应该是钟家安排的人,那宋荣记怎么这次也直接到农家订货呢?

巧姨叹了一声,“我看没机会了。宋荣记自己订了那么多小黄姜,直接采购,一手价,便宜很多。”

那不一定。

叶昭又问那人,“两边抢着订货,那发哥和宋荣记岂不是要打起来了?”

“宋荣记一天晚上就订了好几个村子的货,一口气订够了量,没什么好打的。”

叶昭记得钟家为了赢得宋荣记的控制权,可谓不择手段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宋荣记通过中间商采购,他们早就跟中间商勾兑好,中间商给宋荣记断货就行;如果宋荣记提前跟姜农采购,那就在小黄姜收获前一周,散布姜瘟,让宋荣记没有还手的时间。

所以,她还有机会。

关键是,要找到足够多的货源,并且在成熟季之前一周收获。

在市场上走了一圈,有个店家给他们介绍了一个人,那人叫黄栋梁,专门下乡收货的姜贩子,他门路多。

在一个小院子里,黄栋梁正在劈柴,他打量着巧姨和叶昭,以为她们是母女俩,“深城来的?”

“对。”巧姨把早就买好的香烟,给对方递了一根,“抽烟,兄弟!”

“没货了。都被港城人订走了。我们今年都要吃谷种了。”黄栋梁把斧头扔一边,接过巧姨递的烟,点上。

叶昭:“你帮我们找货源,到时候都交给你去收,算你费用。”

黄栋梁看看叶昭,想着小姑娘说的话,未必作数,他又看向巧姨,“你女儿?”

巧姨忙笑道:“听我女儿的。只要你帮我们找到货源,事情交给你做,就不用吃谷种了。兄弟!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