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司法部大令的任命书一下来, 整个治下官吏系统的吏员们都大为震惊,郡王怎么会选择一个刚来参考的考生,作为七部之首?

要知道, 其余的考生,基本上都是在七部作为下面的书吏, 要从最基层开始培训与升职的。

众人不敢闹到李洵面前,却是先到林德康那里去打探消息,原本是想着若能鼓动林相一起反对就好了。

那毕竟是七部长官呢, 多少人盯着的位置, 给个新来的考生,实在是太可惜。

林德康哪里是他们能轻易撬动的,直接把岑樘的履历甩在众人脸上。

“如此不畏强权, 刚正不阿之臣, 你们谁能比肩?”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

论资历, 他们的资历其实远赶不上岑樘,人家可是二甲第三名进士出身, 名满京城的清流御史。

他们这些, 出身最高的,也不过是一个周应亭,二甲末位。

论对郡王的忠心,人家拖家带口舍弃京城的御史之位跋涉千里举家投奔郡王。

当然, 最要紧的就是,郡王中意, 谁的反对又能奏效呢?

而且以岑樘这经历与行事风格, 怕是要新官上任三把火, 众人还是夹紧尾巴做人, 别被抓出来做了典型才好。

其余读书人还有考生们, 得知岑樘竟是京城的铁面御史,倒是纷纷服气,觉得自己能败给这样的对手,虽败犹荣。

百姓们得知铁面御史即将成为郡王治下的司法部大令,专门监察官员,也是欢欣鼓舞。

“听说司法部在各地都会设置举报箱呢,一接到举报信,就会立刻派人查证,到时候就不怕那些当官的干坏事了。”

“有这样的司法部大令,真让人放心。”

“还得是郡王英明,才大胆启用这样的贤才。”

“可不是,咱们郡王德名远播,这才引得天下有志之士争相来投!”

*

岑樘授命成为慎郡王治下司法部大令一事,在李洵治下并没有掀起太大风浪,这消息传入嘉佑帝耳中时,却将嘉佑帝气得够呛。

“满口忠义道德的伪君子,朕就该早些砍了他!”

嘉佑帝破口大骂。

那些底层士兵也就罢了,岑樘这样的清流御史也投奔李洵,叫天下读书人怎么看他!

哪怕他总是自我安慰不要拘泥于一时的虚名,却也依旧觉得耻辱感扑面而来。

发了一通脾气,他向魏平光问策:

“此事传扬开来,不利于人心稳定,可有办法阻止此事扩散?”

魏平光早就习惯了嘉佑帝因为慎郡王相关的事大发雷霆。

平心而论,哪怕他的家人也被岑樘参过,但对这种表里如一不畏强权的君子,他心中是有几分佩服的。他并不觉得岑樘这样的诤臣投奔慎郡王有什么不对。

良禽择木而栖,岑樘在朝中只能是万人嫌,只有去了慎郡王治下,方能一展抱负。既如此,又为何不去呢。

他无波无澜地说出自己的判断:

“陛下,如今肃城的糖与棉布都很受欢迎,各地商人都会去进货,恐怕无法阻止。”

嘉佑帝听到这话又是一阵暗恨。

肃城这样的不毛之地,竟能被李洵玩出花来,折腾出了糖和棉布这样的珍贵产物,而且还产量很大!

偏生如今又不能禁止与之贸易,不知要被他赚走多少钱!

更可恨的是,肃城的许多消息,都会随着那些商人在全国各地散播开来,只会越发助长李洵的影响力。

果不其然,没多久,此事便在京城范围内传扬开来。

上层权贵暗自高兴,这个颇有清名的刺头终于走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随便做点什么就被人弹劾。

虽然岑樘不能将他们怎样,但癞□□跳脚背,即使不咬人也恶心人啊。

而且,君威难测,总是被人揪出这样那样的把柄呈到皇帝面前,谁知道嘉佑帝会不会什么时候就以此为借口收拾他们。

有些与岑樘有旧怨,当初又不能拿这滚刀石怎样的,此时甚至故意让人去败坏岑樘的名声,说他热孝出仕,投奔慎郡王不忠不孝。

然而,岑樘素有清名,投奔的又是慎郡王这样的当世明主,这种诋毁的言论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读书人们反而说:

“这朝中待着真是没意思,要我说啊,岑大人走得好!”

“连岑大人都走了,可见这朝廷已经烂到底了,与其为这样的朝廷虚耗年华,倒不如与岑大人一样,去慎郡王麾下闯出一番作为!”

“对啊,考慎郡王治下的吏员考试,其实比科举划算多了。据说只要有个童生的功名就能参考,考中了直接就授官,根本不用塞钱侯缺!”

“竟有这种好事儿!郡王那里都考些什么啊?”有人迫不及待地打探起来。

读书人们的话题直接就变成了慎郡王治下吏员考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