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3/3页)

“大姑娘小小年纪,竟能明白这番道理!姑娘放心,我们心里都有杆秤,皇城根下生意不好做,老伙计们都知道树大招风的道理,有时宁愿外地商会踩在头上,也不敢动歪心思,账目上是清清白白的。”

这“清白”含了多少水不好说,听他一席话,唐荼荼好歹放了心。再想想她娘可是坐拥三条街的厉害人,肯定也有一套自己的处事之法。

侯掌柜又接起了前话:“前日信儿送出去,回信回得极快。我们才知道东家已经出门了,正往天津这头赶呢,不日就到了。”

唐荼荼惊喜:“我娘要过来?”

她换了个住处,连这事都不知道,大概娘的信送府里去了。

中午吃了荤菜,古嬷嬷都惦记着,晚上只有清清淡淡一碗长寿面,一海碗,配了两样小菜。这荤一顿素一顿的实在折磨人,连汤喝完,只觉得吃了个水饱。

趁着今日有纪念意义,唐荼荼开始写年终总结,年前忘了写,年后一直忙到今天。

去年冬至来到这个时代,今已一年零一个月了,这一年做了什么事儿,有什么想法和体悟全写上去。以前每到年终是填表格,写公文,如今没上级要应付,写着写着就成了日记,一句一句落笔都是自在的。

她吃了长寿面,收了全府的礼物,听了爹爹的祝词。但总有点一丢丢遗憾浮在心上,摁不下去。

此时的长街上,几匹快马抢在天津闭城门前进了城,沿着河西堤一路穿过坊市与巡卫关卡,朝着她的方向疾奔而来。

领头的影卫看了看时辰,高兴得差点蹦起来。

子时一刻!赶上了!昨儿天黑殿下的信才过来,快马加鞭一天一夜,老天爷啊,竟叫他们赶上了。

叁鹰和芙兰一路穿门过院,压抑着兴奋“笃笃笃”敲门。

唐荼荼刚睡下,开门露出半张脸:“怎么了?”

俩影卫难掩激动:“殿下送的礼到了!”

唐荼荼眼睛骤然亮起了两盏小灯泡,高兴得有点结巴:“快快快进来。”

叁鹰小心翼翼地捧进来。

那是一盏很大的纱灯,六角六棱,内径一尺长,底下是整块明玉雕的莲花托,上方一个手摇柄,轻轻一摇,里头画着画儿的灯芯会转。

叁鹰得意道:“这是京中名匠梦溪丈人所做。老相公不慕名利,早歇手了,就是殿下也得寻着老相公的故交上山去求人家,三催四请,软磨硬泡,老相公才答应给他做这灯,从立冬就开始做了。”

唐荼荼听得直笑。

她不信二哥会有那样的少年意气,可在“二哥去求灯”和“叁鹰说假话”之间权衡一下,唐荼荼自然更信前者。

她伸手摸摸冰凉的灯骨,没分辨出来是玉还是琉璃,刚从冰天雪地里送过来,凉得像在摸冰,捱冻也快乐。

叁鹰扯幌子眼也不眨:“早该在元宵节当天就送过来了,出通州时下雪耽误了工夫,万幸在姑娘生辰这天赶上了。姑娘快看看灯芯坏了没有?弯了折了都能修修。”

唐荼荼嘴角快要咧到耳朵根,摆摆手,笑得声音都发不圆乎了:“你们出去嘛,我自己看。”

芙兰:“行行行,您自个儿看。看完吹熄了啊,小心夜里走水。”

唐荼荼连催带撵地把两人关出了门,洗干净手,从底座摸进去把灯芯点上,又吹熄屋里的烛火。四下黑暗,只有这一片莹莹的暖光亮着。

她小心翼翼转动轴骨。

这大概是走马灯的一种,里头的画轴也颇有放映机画带的妙处,一圈圈画带同样是皮影做法,以精妙的雕工成就了一幅连环画。淡黄色的皮子作底,点点淡彩染了颜色。

画的是两个人,一个穿袍,一个穿裙,有时同路,有时分开,行行复行行,冬春秋夏转了个四季,终于在满山桃花盛开时并上了肩。

转到画轴越来越薄时,她转出来一行小字,清晰地映在灯纱上。

——莫愁前路无知己。

唐荼荼忽的屏住呼吸,手指发软地转出下一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时不谓行当久,赠予庭梧载鹤鸣。

转轴转到了头,再转不出来了。

嗐,欺负我不会读诗……

前两句的意思她懂,后两句意思高妙了点。上了将近二十年学唯独不念诗的小文盲重新点起蜡烛,抱着一厚本说文解字,按着部首翻找,连查带猜。

别时,分别的时候;不谓,不料,没想到。

庭梧,没查到;鹤,就是鹤……

她查着查着,忽然趴倒在自己胳膊肘里,咣咣抵着胳膊肘撞了两下,笑得腮帮子都酸了。

——我明明都看不懂,我高兴个什么劲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