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3/4页)

她跟杜仲说的那话不假,她这阵子翻看王家祖上那位外科大牛所载医案时,蒙蒙昧昧地意识到一个问题。

本朝大夫记录的医案,往往只是一纸方剂,医患双方手头各留一份,要是病人吃出了毛病,官府依方查案。

那位外科大牛是后世来的,记录医案的办法要高明得多,每篇医案着重描述了病人症状、病情诊断和分析,手术过程,乃至术后保养和用药记录,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

唯一的遗憾,是他记录的手术过程不够详实,术中每个步骤都是文字版本。所有配图都精准地画出了人体结构和病灶位置,下刀和缝合手法,一场手术配3到5张图,静态地分解了手术步骤。

可历史上,刨开零星的个例,叫古医整体从药草走向针刀的这一步,足足跨了几千年。

如果没有师父口口相传、手把手地教,天下没有大夫敢拿着静态、零碎的几张图片,对一个活生生的人下刀子,敢像王太医这样,眼也不眨地从活人侧肋破开皮肉。

但如果,能让手术过程动态地呈现出来……

唐荼荼没见过后世的手术记录是什么样,可末世时,为了避免医患冲突,大型手术全程都会录像,院方、患者和家属都可以查看。

这种手术影像会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料,用AI、VR、超算技术搭建出骨架来,充实智能数据库,做出全套虚拟的手术系统,方便医学生模拟演练。

拆解手术中的每一个小步骤,重复学习,对比别的治疗方法的优劣……

这是数字医学。

有庞大的数据智库辅助,能迅速扩充医生队伍,填补医护资源的不足。

不止医科,她所在的时代,各行各业皆如此。

唐荼荼抓了一把头发,清早芳草给她梳得整整齐齐的头发,全被她抓乱了。

她蹙着眉,唇紧紧抿成一线,单看神情,不比在场任何一个太医轻松,可唐荼荼的心率与脉搏都放缓了,沉入到忘我的境界里。

她知道自己有过度依赖数据的毛病,哪怕走在东市上逛街,别人轻松玩闹,唐荼荼会默默计算不同的岔路回家所需的时间,计较这三五十步的差别。

她也会在意“坐马车的时候,捎带着描画繁体字笔顺,晚上泡脚时顺便复盘今日日程”这样的琐事,不停地压缩时间。

尽管她知道这个低效率的时代,没人会像自己一样,对效率在意得近乎疯魔。

但大数据的魅力始终亘在她心口——如果能有适配的行业、恰当的渠道,数据的价值就会飞快呈现。

后世庞大的数据库,按当下的条件绝不可能复制,但可以效仿。若能得其万分之一的便利,便是大善……

时间仓促,唐荼荼依稀中有了这个意识,无暇细想,手上飞快地画起图来。

一张相对专业的人物速写,需时在15分钟左右,如果是简单捕捉动作的线条速写,耗时能缩减一半。唐荼荼自己熟能生巧,速度可以压缩到3分钟一幅,基本上能跟上手术进程。

于是一页页图文并茂的手术图,在她笔端飞快成型。

——0:04:10,确定骨折部位。

唐荼荼画了人体上半身的轮廓草图,标注出肋骨塌陷位置。

——0:09:25,开刀。

她画出了右侧肋的开刀部位,刀口长约两寸。同时标注了个“?”,意为离得太远,看不清用的是什么刀具,留着事后补充。

——0:13:19,右肺暴露。

画了开胸后的伤口图。

——0:18:45,发现肋间血管损伤,撑开肋间隙,清理血浑浊液,出血量(目测)约800ml。

——0:32:18,开始对肺部破损处缝扎止血。

……

屋里血气浓郁,帐外声音嘈杂,唐荼荼画得全神投入,屏蔽了一切杂音,什么也没留意。

直到眼前递来了一块帕子。

她顿住笔,抬头看见二殿下。

“擦擦汗。”

晏少昰手一指,唐荼荼才看见这一页刚写上去的内容晕糊了,被自己的手汗晕开的,她精神太集中了,都没留意到。

唐荼荼忙擦干净手,在脑门上也抹了一把,看字迹虽然糊了,也能将就辨出字形来,便没理会,继续往下画。

榻上的褚泰安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

他想喊,想跑,想咆哮,想抱着爹娘哭它个天崩地裂——却连嘴唇都没能动弹。

太医给他用了改良过的麻沸散,却不敢让他彻底睡死了,施以银针叫他保持清醒。

褚泰安木愣愣的,他五感退化到了极低值,疼得不是很明确,却能迟钝地感觉到刀子在自己胸口划拉。

他失血过多,眼前是昏黑的,似漫天的蚊蝇小点。

这位从小到大受过最重的伤——就是吃干果时崩了颗牙的大少爷,站在生门与死门交界处,一时间涌出一种看透生死的超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