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听到自家爹让弟弟们领六部,朱标嘴角微抽。

洪武帝怎么用上了康熙帝的招数?话说,他都这么努力了,这个时空应该没有康熙帝,直接走向共和了吧?

“怎么,你也觉得他们几个还太稚嫩,不能去六部?”朱元璋立刻道,“其实爹也这么想!但他们非闹着要帮你干活!”

朱标愣住,然后右手虚握放在嘴边,笑眯眯道:“他们当然能。”

朱元璋无奈:“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才同意他们的要求。希望他们不要反过来给你添乱。”

朱标道:“我相信他们。”

朱元璋不客气地翻白眼。在标儿眼中,弟弟们哪里都好。

朱标同意后,朱元璋很快就给儿子们安排工作。

为了让儿子们能帮忙,而不是添乱,朱元璋先选择儿子们进擅长的部门工作。等朝廷闲下来,再让他们轮岗。所以朱樉和朱棡进了兵部,朱棣和朱橚进了工部。

朱桢年纪小,仍旧主要在官学上课,闲暇的时候就给朱标当小书童。

在哥哥们的教导下,小书童的工作,朱桢已经做得非常熟练,得到了大哥多次夸赞和奖励。

新奇的玩具,单独制作的故事书,特别准备的零食……朱桢很想对大哥说自己已经不是稚童,不用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但他只是想想,没说出口。

胡充妃在听到儿子烦恼之后,心中酸涩,嘴中打趣:“你哪是不好说出口,是不愿意说。收到礼物很开心不是吗?”

这些东西不是太子对其他皇子的赏赐,是哥哥对弟弟的奖励。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儿子高兴。

何况,儿子真的很喜欢太子殿下送给他的东西。

太子殿下不是把儿子当稚童,而是看出了自己儿子还是个小孩子啊。

朱桢当然不承认,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不好拂太子大哥的好意。

胡充妃在妃嫔聚会上忍不住吐槽了自己的儿子,把其他妃嫔酸得不行。儿子还很小的胡顺妃和郭宁妃回去就拍着熟睡的儿子叹气,让他们快快长大,不要让胡充妃的儿子专美于前。

虽然妃嫔们之间没有什么竞争的劲了,但儿子们还是可以在太子面前争一争。

朱标的四个弟弟进入兵部和工部后,干活十分利落,承担了不少工作量。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即抽走兵部和工部的人,将人调往其他四部。

其中礼部调入的人最少。

礼部尚书赵瑁虽然被查,但可能是礼部是“清水衙门”,牵扯进的人不多。再加上无论是征召来的元朝旧官吏、地方著名大儒,还是翰林院的学士们,通学问不通庶务的人很多。所以当其他部门缺人的时候,礼部不仅不缺官员,仍旧是一群人排着队等缺。

他们倒是想去其他部门,但无法通过朱元璋设下的“跨部门”考试,又不肯拉下身段去找人学习。

因朱元璋没空举办太多大型典礼,教化的职责又被朱标等人分走,所以礼部的人相比其他人更闲。朱元璋决定五月会试的时候,礼部的人有条不紊地迅速准备妥当。

赵瑁被免官下狱后,礼部尚书由刘三吾接任,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也是刘三吾。

刘三吾家中世代在元朝为官宦,在士林中声望极高,道德口碑极好,被推举到朱元璋身边当官后,因学识渊博,颇受朱元璋信任。

不过作为传统文人,他有较为轻狂的一面,和朝堂格格不入,多次被吏部弹劾怠职,官场不断沉浮,都被朱元璋保了下来。

他这样不慕名利的一面,让他的声望更加高。

在两广大案之后第一次会试,朱元璋就让其当主考官,可想对他的看重和信任。

当然,朱元璋最信任的肯定不是他。只是他最信任的人都通庶务,有更重要的事要忙碌。刘三吾只通学问,正适合作为主考官。

会试交给刘三吾,殿试的主考官,朱元璋自然让朱标担任。

他心中的小算盘拨得噼里啪啦,要在进士们面前炫耀自家标儿。

朱元璋却不知道,当他单独召见刘三吾,在刘三吾耳边絮絮叨叨诉说自己的信任和要求后,刘三吾回到家中,在书房呆坐许久。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刘三吾正坐在父兄画像面前,背挺得笔直。

在父兄画像面前,除了刘三吾供奉的香火贡品,还有四个大字。

家仇国恨。

……

“真热闹。”朱标感叹道,“好久没回南京,改变真多。”

刘琏撇头:“呵。”

宋璲和朱同同时用眼睛瞪他。

朱标无奈道:“你还闹别扭?我也不知道我的身份啊,我怎么告诉你?”

刘琏别扭:“你之后不是知道了?难道你信不过我?!”

朱标更无奈:“我怎么能越过我爹做决定?好了好了,下次我去安南带你一起去,你不是说想看看安南的景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