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昏暗的房间,奇怪的光影,仿佛活过来的画像。

小孔成像.jpg。

“有意思。”布置的时候,李善长和燕乾蹲在小孔处研究了许久。

通过一个小孔,可以把另一边的物品投影等比例或者缩小投影到另一边,造成了画像上出现重影的假象。

在这个房间画像另一边,有一尊倒着的严肃孔子像。

说实话,若不是朱标的要求,李善长和燕乾绝对不会做如此……折辱孔子像的事。

“但真的很有意思。”李善长和燕乾再次道,“海市蜃楼难道也是这个道理?”

朱标道:“小孔成像和海市蜃楼背后的原理虽然都和光线传播有关,但具体原理不同。”

朱标简略为李善长和燕乾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散射、凸透镜原理等光的基础运用。

本来朱标想要弄一个投影仪出来,直接给孔希友上演一出孔圣人显灵。但从他萌生出这个念头,到制作出可以用的简陋放映机,时间实在是太短,他做不出来。

小孔成像只需要调整小孔和光源距离,比制作凸透镜容易多了,朱标就搞了一个简略版的。

还好,效果也不错。

“许多神迹背后都有相应的科学道理。你们看过所谓的天书,应该知道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朱标道,“我不否认神灵的存在,但如果神灵真的存在,我相信我们有一日,也能观测祂,认识祂。”

朱标笑了笑,道:“虽然用这些东西来伪装神迹,或许对我私人有好处。但我希望,大明的百姓都不要相信神迹,保有一颗愿意认知世界的心。这也符合儒家教化的定义吧。”

春秋战国时代,人分为四等,第一等为包括天子、诸侯、士大夫在内的贵族;第二等为可以居住在城中、为诸侯耕地、负担徭役兵役的“庶民”;第三等为在城外居住、耕种最贫瘠的地的“野人”,又称“氓”;第四等,自然是奴隶。

在这四等人之中,只有贵族才有学校;庶民如果得到了贵族赏识,成为贵族的附庸,就能被贵族赐予受教育的权力。

野人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并且被认为天生愚蠢。一些贵族如果发现氓和奴隶识字,还会惩罚他们。

这一点,和如今的西欧封建领主农奴制度差不多。西欧现在也是这副鬼样子。

在“礼乐崩坏”的年代,出现了百家争鸣,许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普通百姓也有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是“私学”的兴起。

孔子就是其中推行私学最尽力的人。

孔子的“教化百姓”,涵盖了贵族、庶民、野人。他的弟子虽然没有奴隶,但奴隶是别人的私产,自然不可能来向他求学。祖上是奴隶,之后因为立功等成为庶民、野人的弟子,孔子来者不拒。

这就是儒家的“有教无类”。

孔子当然也有时代局限性,比如他没想过解放奴隶,也较为歧视女性,不认为平民女性也该有受教育的权力。但在当时,他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给华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让华夏文明是唯一一个平民甚至奴仆可以受教育,并且会因为“会读书”受人尊重的封建文明。

曾经是奴仆也罢,家徒四壁也罢,只要能读书,就不会有人歧视他们的家境。甚至连朱元璋这样的佃农,小时候家中人没被饿死的时候,也是读过私塾的。

朱元璋读的这种私塾,就是秉承“有教无类”的家中有钱有闲的文人开的。他们只需要收很少的束脩——比如几条腊肉、一只鸡,就愿意孩子入学。就算送不起束脩,那些孩子也能在私塾外旁听,先生们不会将其赶走,只是不为其解答问题而已。

所以华夏的封建王朝中,虽然因为经济问题,能读书的人可能只有十之一二甚至更少,但从社会规则上,百姓谁都有读书识字的权力。

哪怕他们没有科举的权力,也有读书识字的权力,不会因为读书识字而被人责打砍头。

儒家有千万不好,光是“有教无类”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就值得后人仍旧对其抱有几分尊重。

朱标侃侃而谈,说着自己如何在公学中普及自然科学,特别是将民间常用的骗术和神迹编入课本,教导给学子们的计划。

朱标这个后世的灵魂可不管这些学生们能不能接受那么多知识,无论是识字算数还是基础自然科学,还是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以及这个时代读书人必读的四书五经,他要一股脑地塞进公学的教学大纲中。

公学会用最简洁的白话文告诉这些学生们知识,让学生们不求甚解,但求了解。等给他们奠定了基础的知识体系之后,再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未来。

比如进一步钻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成为一个正统文人考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