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真令人期待。”

“可惜预选赛我没在现场。”

“如果今天还和上一次发挥的一样好……”

“妈妈, 今天还能见到精灵王子吗?”

亚当斯基从后台出来入场的时候,就听到了听众们的讨论声,突然杀出来的狗卷荆几乎屠杀话题榜。

巴赛不只是音乐比赛, 还是投资场和造星运动。

同样是这种造星运动造出来的“星”,亚当斯基再清楚不过。

他注意到比赛的选手基本上都来了, 看来真的是被当成了夺冠有力的竞争对手。

希望他能扛住这种压力。

亚当斯基对新朋友不由感到担心。

事实上,如果他再了解狗卷一点的话, 就会发现完全没有这种必要——从小就因为相貌被过分关注的少年, 早就习惯了人群中的视线, 如果有熟人在身边的话可能还会演一演,然而现在人在国外, 除了亚当斯基之外他谁都不认识, 那点伪装就省了。

少年独自坐在休息室的一角,其他选手与他划分出了天然界限。

既没有人跟他搭话, 他也没有主动搭话别人。

上台前狗卷荆看看自己的双手, 动了动手指。

悦耳的声音。

被触动到的感觉。

在日本演奏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他想起了法国美人苏菲·奥梅索, 想起第一轮跑出来的另一匹黑马一之濑海,想起庞威,最后记忆定格在那个赛场上突破的新朋友卡洛·亚当斯基身上。

还没想出一个所以然,工作人员就过来提醒他准备上场。

“好的。”狗卷荆最后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 确定亚当斯基帮他绑的麻花辫没有问题之后, 站在了入场的旋转楼梯前。

确定入场, 狗卷荆目不斜视,与上一位垂头丧气的选手擦肩而过。

走上这道楼梯, 两道强烈的灯光就照耀过来, 追逐着少年移动的身影。

底下黑压压一片, 比之前有更多的人涌入音乐厅。

他看不见人脸,却能感受到视线的汇聚,又像膜一样附着过来,却和从前有了一点不同。

期待、紧张、兴奋……狗卷荆能分辨出其中各种各样的情绪,却分不出和以前有什么区别。

这一轮狗卷荆的选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曲子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三章 ,激动的急板*。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尝试之作,是他从古典转向浪漫音乐风格的重要作品,也是见证了他从热恋到失恋的曲子。前两个乐章描述的都是恋爱,有愉快也有悲伤,总体情绪基调或许不够明亮,但绝对称得上温和。然而到了第三乐章,这种思绪的碰撞就激烈多了。

调性和前面的乐章依旧联系紧密,情感表达却显得冲突不断。像在暴风雨中前行的小舟,暴风雨是矛盾冲突的情绪,小舟是坚持和希望。在狂风暴雨中的小舟是渺小的,却不容忽视。暴风雨要表现,这只渺小的小舟也要表现,两个主题交织、对比、发展、再现……共同构成了第三乐章。

更重要的是,贝多芬在这里并没有丢掉了他一贯的昂扬和奋斗,到了曲子的最后仍然有一种奋力一搏的冲击。

除了音乐性之外,技术难度也不低。开头双手需要不断跑动,左右手的高音区和低音区的协调和音符强弱非常重要,中后段有颤音,最后的华彩*是难点。

在这重重技术难点之上表达情绪才是这首曲子最难的地方。

能进入第一轮的选手技术都不会差,所以狗卷荆在这里表现的是他对音乐的情绪表达,音乐性和技术的融合。

评委看到的就更多了。

“柔软又富有弹力的触键。”

“灵活有力的手腕。”

“激烈的旋律和分明的颗粒感……”

“音色的处理远超大赛水平,层层递进的音色就像浪潮一样。”

“音阶自由发挥的程度拿捏得十分精妙,乐句的处理也可圈可点。”

“情感表达上完全想象不到是一个16岁的少年。”

“表达也很清晰。”

众多的细节汇聚成一条曲子的溪流,每个评委都能看到溪底闪闪发亮的闪光点。

每一个评价,都证明着他的印象分在不断往上。

一点一点地爬上了那些成名选手同等的位置上。

奥克莱尔则想得更多一点。“这部分的处理手法让我有点熟悉……到底是谁……”

但听众对狗卷荆的实力只有一个认知,当少年的手在黑白的琴键上腾飞自如,眼眸半阖,落在听众眼里,形成一个美的印象。

他们都被这一刻的美所俘虏。

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

浪漫社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这一轮比赛的直播,刚开始贝多芬和李斯特还有一句没一句地拌嘴,从狗卷荆的第一个音开始,大家就都不说话了,直到最后一个音结束,他们这些坐在屏幕前的人,竟然也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