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为了大魏边境的安宁

通常,使用这种计策的最大困难来自于士兵。人们都会担忧被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一定会全军覆没。

因此,想要用此计,需要先说服士兵,给他们统一思想,告诉他们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如果都被敌人杀光了,敌人还怎么被诱入预设的埋伏圈?

诱敌深入的部队就像钓鱼时所用的鱼饵,既要让“鱼儿”觉得自己有吞食鱼饵的机会,又不能让鱼饵全部被鱼儿吃进嘴里。要达成这种效果,诱敌深入的部队需要做到几点:一、高机动性、且战且退;二、演技在线,撤退时阵型旗帜乱而不炸,既不能让敌人察觉到自己中计,也不能真的把佯败变成了真败。

坦白来说,诱敌深入是一门高超的战争艺术,极其考验将领和士兵的素质。负责诱敌深入的将领,如同稳坐岸边的钓者,亲历其中却又超然物外,需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超越常人的耐心。在诱敌深入的过程中,部队确实会有伤亡,但并不会全军覆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高官厚禄的封赏,士兵门自然愿意去充当“鱼饵”了。

诱敌深入这种战术,通常只有在交战双方的实力相近。或进攻一方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时,由弱势一方,即处于防守的一方发起,效果方为最佳。

诱敌深入的战术精髓是:将优势敌人引诱到事先布置好的埋伏圈,防守一方利用己方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由此可见,诱敌深入是一种上乘的以弱胜强战术。

要说历史中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非马陵之战莫属。

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强盛,虽然魏军在桂陵之战中遭受重创,但魏国凭借多年变法打下的基础,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实力有所恢复的魏国,决定实施报复。

公元前344年,魏国召集十二个诸侯国在逢泽会盟,期望借助此次会盟提高声望的同时,也让魏惠王成为一众诸侯国的盟主。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以韩国国君未参加会盟为由,派大将襄疵率军攻打韩国。虽然韩国拼死抵抗,但依然不是实力强大的魏军对手,韩国被迫向同样未参加会盟的齐国求援。

齐威王眼见韩魏鏖战日久,想要从中讨些便宜(齐国不想魏国做大),当即任命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国大军支援韩国。

当时孙膑认为贸然支援韩国,齐军不一定能战胜拥有魏武卒的强大魏军,因此田盼、孙膑商议后决定,不让齐军前往韩国与魏军正面对抗,而是让齐军绕道直扑魏国都成大梁,行围魏救赵之法。

魏军知晓后院起火的情况后,赶忙回师救援大梁。魏惠王眼见齐国再次和自己作对,当即恼羞成怒,令太子申、庞涓率领回师救援大梁的魏军前去攻打齐军。

战争初期,魏军占尽优势{刚刚击败韩军,士气高昂},而齐军处于客场作战,人生地不熟的不利局面。面对不利于己方的局势,孙膑再次向田盼提出新的策略:减灶诱敌、设伏歼敌。

连战连胜的庞涓果然中计,他命令魏军步兵和辎重营随后跟来,亲率轻骑魏武卒昼夜尾追齐国大军。

魏军到达马陵时,庞涓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孙膑预设的伏击圈。因见到路旁大树上孙膑留下的羞辱文字后,才知中计,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埋伏圈外万余齐国弓箭手,开始射杀魏军兵卒。眼见魏军溃败在即,庞涓遂拔剑自刎。

马陵之战是历史中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孙膑将被动化为主动,通过制造假象让庞涓轻敌冒进,做出错误判断,最终以弱胜强。

也许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庞涓也是顶级名将(否则魏军当时也不会打遍天下无敌手),孙膑用减灶之法诱敌、难道庞涓就看不出来吗?

真正的答案是:庞涓看不出来。

因为在诱敌深入的同时,孙膑还派了一支偏师前去攻打大梁临近的陪都重镇(庞涓家眷所在的城池)。这支偏师得到的将令是,只许败不许胜。正是这支溃败的偏师,才让孙膑的减灶之法显得合理(士兵被派到别的地方去了)。才让庞涓没有识破孙膑减灶诱敌设伏之计,最后战败自刎。

为了达成最终诱敌深入的目的,孙膑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总共用了三个计策,围魏救赵,分兵惑敌,诱敌深入。

围魏救赵粉碎了魏国吞并韩国的战略,令其疲于奔命,一无所获,埋下失败的诱因——将因怒而兴兵;分兵惑敌向魏军展示了自己的虚弱,为接下来的减灶之计创造了条件。

简而言之,诱敌深入是根据目前形势所顺其自然而产生的计策。

单论今日魏国与鲜卑之间的态势,从高屋建瓴的方面来说,这叫做势,在损失了三万多骑兵后,柯比能的势头由盛转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