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马谡:优势啊丞相

当蜀军徐徐下了五丈原,辎重部队在前,精锐兵马断后,有条不紊的退入斜谷隘口的时候。司马懿正统率着数万大军,尾随在数里之外观察。

当看到蜀军整个退军过程异常严整紧凑,士兵从容不迫,司马懿忍了几忍,终是压下了带着大军猛冲马谡尾部一下子的念头。

司马懿认为既然蜀军已经被逼退,那就没必要再进行追击,强行开战,只会徒增伤亡。

毕竟,蜀军射出去的十万支连弩弩箭,在战后都已经全部收回去了。

一旦选择追击,不管结果如何,首先就要拿大量士兵的性命去试这十万支箭——连弩射程有限,主攻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威力,但在防守的时候威力巨大。

而且,经此一战,关中地区被马谡祸害的不轻,各个郡县的府库钱粮均被搜刮一空,魏国急需休战安民。

考虑到这一点,司马懿在蜀军退走后第三日,重新拿回斜谷隘口后,转过头来,回长安向曹叡复命。

不管怎么说,他粉碎了马谡的关中攻势,他是大魏擎天一柱,是有功之臣。

至于魏国失去了陇右和凉州,那和他司马懿有什么关系?凉州又不是在他手上丢的,陇右五郡也是在曹叡的授意下放弃的。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十月。蜀汉第七次北伐结束。

斜谷道中。

马谡随着胯下坐骑的节奏晃动着身体,居于大军队列正中,缓归汉中。

北伐以这样的方式草草结束,是他一开始不曾预料到的。

肩上如释重负的同时,难免会有些惋惜。

现在马谡唯一关心的,就只有回去以后的打算。

上表请辞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由于相互之间是直接竞争者的关系,他和杨仪、魏延、蒋琬、费祎等人之间,暗中角力频频。

当然,马谡从来都没把他们几个当成竞争对手,一直秉持着“打好自己的仗,让别人无仗可打”的想法。

但他们几个并不这么想。

诸葛亮今年五十一岁,因日夜操劳国事,身体健康状况一直都不太好。

如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丞相百年之后,权力会传到谁的手中。

似乎以上五个人每人都有机会。

如果硬要说谁占据着领先身位,那必然是马谡。

所以他不可避免地成了众矢之的。

其实马谡已经通过特殊渠道知悉了汉中正在发生的一幕。

在这波接班人大乱斗里面,本来是没有王平什么事的,但后者却被别具用心的人给卷了进来。

目的显而易见,搞垮马谡。

所以,在写信问责王平之初,马谡就直接向诸葛亮表明了全面请辞的意图,决定退一步,看看是哪个小丑在跳舞。

顺便乘此空闲,处理一下家事,谋划一下以后要走的路。

对于自动放弃兵权一事,马谡看得很开。

战略性后撤,为的是以后更加强势的归来。

何况这才两起两落,不慌。

要干大事的人不经历个三起三落,怎能成就正果?

以自己目前所呈现出来的本事,东山再起毫无难度。魏或吴军犯境之时,便是他王者归来之日。

随着队伍行进,荒山野岭渐渐后退,汉中的秋意盎然的田园景色一点点映入眼帘。

汉军的辎重部队驶出山林,沿着平坦的水泥大道,在百姓们充满敬意的目光中,向着南郑城的方向缓缓而去。

常胜将军,王者之师,走到哪里都能收获满满敬意。

当军队走到南郑城外时,马谡惊讶的发现,诸葛亮已在此等候多时。

马谡几乎是从马上飞下来的,三步并作一步窜到诸葛亮面前,与诸葛亮双手紧握,四目相对,蠕动着嘴唇,似乎在酝酿情绪。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来一句饱含深情的催泪之言时,马谡却忽然说了句:

“丞相,吃饭了吗?”

闻言,众人顿时为之绝倒。

诸葛亮也被整得哭笑不得,看了一眼正午的太阳,笑着回道:“这个点,肯定是吃了(三国时期,人们一日两餐,上午十点左右早食、下午五点左右晚食)。”

相将二人在众将领的陪同下,携手入府,分列主次坐下。

比起王平回军时的默默无闻,马谡所受到的待遇是最高规格的。

王平不仅没有拿到关中之战半分功劳,还在撤军的时候摆了马谡一道,回到汉中后一直遭受着同事们异样的目光。

最后还被关进了大牢,等候裁处。

而马谡坐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迫应付每个人的寒暄和夸赞。

大家对于马谡这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将领,表示出了最大的赞誉和热情。

有的将领热心地询问马谡战胜司马懿的细节、有的将领则和更关心马谡有没有娶妻纳妾的打算,言语间透露出“家有小妹初长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