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司马懿:天命在我!(第2/3页)

二是下马威。他想以这样的军事行动震撼蜀军军心,挫动蜀军锐气,然后再伺机攻击,便可事半功倍。

不过马谡的军事能力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在觉察到魏军来袭后,蜀军竟然将计就计,设下诱敌之计,反令魏军又折损两千人。

司马懿思考了一夜,终于想明白了,马谡的确有两把刷子,急不可下。

那就只有从长计议了。

天亮以后,司马懿立刻派出数队骑兵,绕着五丈原开启常规式巡逻,同时又派出目力比较好的士兵,到南面的秦岭山上,眺望蜀营动静虚实。

司马懿是知道五丈原季节性缺水这个情况的。

这也正是前番他在诸葛亮退走后,只在五丈原放置了三千兵马的原因。

兵马多了,水不够用。

负责侦查蜀军动静的士兵很快就发现了异常,蜀营中的士兵们走来走去,显得焦躁不安,似乎是即将哗变的前兆。

“看来,他们已经遇到了缺水的问题。”司马懿捋着胡须点了点头,露出老狐狸般的微笑。

“哼哼哼,天命果然在我!”

“马谡匹夫,你拿什么跟老夫斗?”

司马懿叫来司马昭,令其吩咐各部魏军不得妄动,严守其位,然后脱下盔甲,躺到木板床上,合眼而卧。

此时此刻,魏军已经不需要进攻了,只要坐等蜀军自乱就可以了。

局势正如司马懿所预料的那样,一天下来,五丈原上的水井又枯竭了十几个,蜀军大营里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

马谡变得更加暴躁,眼神变得侵略性十足,这导致三大部将和杨百万都不太敢靠近他。

甚至,营中只要有人提到“水”字,马谡就会很激动地冲到对方面前,眼睛仿佛要吃人的瞪过去,直到把对方瞪到精神崩溃,跪地认错,这才拂袖而去。

白色恐怖瞬间弥漫了整个军营。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注意着自己的言辞,尽量避免说出与“水”有关的词汇。

第二天。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马谡稍微平静了一些,只身来到五丈原北崖,眺望着山下不远处流淌的渭水,沉吟不语。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

现在,只有解决缺水困局,才能迅速扭转不利局面。

沉吟的功夫,马谡想到了上次屯兵在街亭南山时的一幕。

当时面临的处境也是敌众我寡,也是缺水。马谡以士兵“接力运水”之法,只用了十个时辰就填满山顶天池。

但这个方法,却不适用于现在。

当时驻守街亭南山的只有一万蜀兵,所需水量不多,且南山北面是缓坡,水桶接力转运困难不大。

而此时五丈原上足足屯驻了五万大军,所需水量巨大,且五丈原北端的坡度几乎垂直,根本无法人工转运,甚至,连吊索悬桶取水之法也行不通——因为坡度不够垂直,水桶在提拉的过程中会翻倒。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马谡一边查看五丈原的地形,一边反复思索着着刚刚想出来的解决方案——在靠近渭水一侧,寻地势稍微低一些的地方,向下深挖,只要水井的深度与渭水水面持平,缺水危机必然自解。

但是,五丈原上地势最低的地方,距离地面,也就是渭水水面的高度都超过了十丈(23米左右),即使挖出了水,如何把水抽取上来呢?

轱辘井一桶桶往上打水肯定是不行的,一来太慢,二来费力。

等等,抽取?

马谡脑海里忽然划过一道闪电。

受限于科技,这个时代从深井中往高处取水非常困难,除了使用轱辘把,并没有别的好办法。

甚至,这个时代的人根本不会挖掘超过一丈深的井。

但在后世,水井通常都超过了一丈深,有的井甚至超过了十丈,因为那时的人已经解决了从低处取水的问题——只需一个活塞式手工吸水泵就可以了。

手工水泵的结构非常简单,由一根足够长的水管和一个活塞缸组成,原理是,当用手往复摇动活塞外的手柄时,通过轴、摇臂、连杆等传动机构,使活塞上下往复运动。

当活塞向上移动时,形成真空,液体从吸水管被吸入流道,顶开吸水阀进入缸体。在同一时间里,活塞回落,缸体由于活塞的压缩,使吸水阀归位,使吸上来的水不会从管道返回,并逐渐蓄满整个活塞缸,而后从最高处的排水管道流出。

如此往复不歇,水就会源源不断流出。

整个抽水泵的原理类似于圆筒注射器,也类似于农村的烧火做饭时的手拉风箱,非常之简单。

只不过受限于材料,吸水管道在这个时代有些难以制造,暂时只能以拼接密封的竹子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