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我马谡一生,从不靠外挂

……

由于其它诸事都是诸葛亮在负责,因此马谡只需把路修好就成。

为此,诸葛亮特意给他封了一个“司农中丞”,让他有权调动当地官民配合修路。

但马谡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当地官员来拖后腿。

所以,在打发走且末国使者后,马谡就忙碌了起来。

首先,他发出调令,着黄袭、李盛二将从南羌、东羌、先零羌三部羌人中挑选出两万青壮,立即赶赴成都,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路事业。

转眼到了三月底。

在一顿猛如虎的贷款后,负债总额也来到了36800点。

马谡在与原配夫人做了一场长时间的、比较费力的告别仪式之后。便带着羌女、长子马温、三大部将及两万羌人,扛起刨锹,气势汹汹杀奔南中四郡。

老实说,马谡其实并不知道南中四郡是何许之地,自己要从哪里开始修路。

好在有诸葛亮这个贴心的、无所不知的丞相,知道他的脑袋在雪山摔成了选择性失忆。

因此在出发前,及时将南中四郡的地图及当地错综复杂的局势一一相告相授。

南中四郡分别是牂柯、越嶲、益州和永昌四郡。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将南中四郡划分为南中七郡,即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由于建宁郡位于南中七郡的正中心,所以诸葛亮便任命治理才能的李恢为建宁太守,加安汉将军,移治味县,总领南中七郡;以吕凯为云南郡太守;以马忠为牂柯太守。

是以,理论上最佳的修路方案是,先修一条从成都通往建宁郡的大路,再从建宁修出通往其他六郡的路,造出一个“米”字形的交通网,将建宁打造成南七郡的核心枢纽。并与汉中、成都一道,成为分布在蜀汉北、中、南的三大核心区域。

“这,这不就是三国版本的西南大开发么……”

成都南郊百里,工程队大帐内,马谡倒吸一口凉气,继而头皮发麻。

想到了一个类似的场景。

羌女跪坐在席上,双手拄着下巴,歪着脑袋,出神的望着马谡。

她觉得,认真思考的马谡气质很炸,很有穿透力,即使隔着厚厚一团脂肪,仍然准确击中了她内心深处的柔软。

马谡目光定定注视在比例失真的南中地图上,手指点在建宁郡的位置,依次画出五条路线,组成一个“米”字。

第一条,建宁往北——朱提——成都,路程约1000里。

第二条,建宁往东——兴古(400里),再往东——牂柯(600里),总路程约1000里。

第三条,建宁往西北——越嶲,路程约1000里。

第四条,建宁往西南——永昌、路程1000里。

第五条,建宁往东南——云南、路程1000里。

“南中可是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蛮人的,这五千里路一旦修成,南中地区将会牢牢与益州结合在一起,如此,蜀汉岂不是要起飞!”

“不过,光是这里都要修五千里路……嘶!”

马谡的心狂跳了下:“可真要了老命了。”

“路虽然有现成的,但是扩宽、加固、铺设路面的工程量也不小。而且,道面应该拿什么铺设?土路还是石板路?工程进度如何?我一丁点经验也没有啊?”

这个时代虽没有水泥,但修路技术还是很发达的,道路总体归咎为三种。

一是熟土路。熟土就是把土用火炒一遍,然后以巨大的滚石均匀碾压数遍,既保证了路的硬度和耐久度,且不会有虫或草。秦灭六国时在天下所修驰道多为此类,使得百万大军通行无阻。

熟土造路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人多的话,一天能造出四五十里路;缺点是使用年限比较短,抗雨水冲刷力较差。基本上几场大雨过后就垮了。

二是地砖路,在西汉时就有了用黄土烧制的大地砖,很硬很耐糙。平整地面后铺设上去即可,这个时代没有什么重型车、超载车,是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的。

地砖的优点是美观大方耐用,铺设速度也很快,只要地砖供应的上,轻轻松松一天二三十里。缺点是耗工耗财。

三是石头,宫殿等大型建筑地面多采用大理石,花岗石等材质铺设,非常耐用,即使到了两千年后的后世,很多古巷落还有保存完好的石板路。

石头路的优点是便宜、耐用,可以就地取材;缺点是太沉重,打磨成板、搬运工程量巨大,铺设速度很慢,一天最多铺设几里地,还特别费劳工,干不了多久就会累死人。

要知道,连续不间断的高强度的劳动,再耐糙的汉子也会脆弱的像一张纸。

“该用哪一种呢?”

“熟土路不耐用、地砖路费钱、石板路费力且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