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副使蔡邕

雒阳使者团来到荆州军议帐的时候,刘琦等一众主要将官尽皆在此。

军中谈判,历来驻守的军方按规矩都要向对面展示一下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也是一种技巧,可以在气势上有先声夺人之势,为谈判取得有利的势头。

就好比适才李傕进了孙坚的帅帐,孙坚就令麾下精甲在帐内竖立两排,以气势威压李傕。

但李傕出身于西凉豪强,又是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声响彻凉州,也算是见惯了生死之人。

这样做对普通的士人使者管用,对李傕不行。

孙坚跟他摆这种排场,李傕心里并不是很当回事,而且还为之不屑,对孙坚更是打心底生出了反感。

如今李傕又转来荆州议帐与刘琦谈判,其实他的心中是在憋着一股火的。

他已经打定了主意,稍后,若是刘琦也摆出与孙坚一般的阵势与自己谈判,他拼着留尸于此的风险,也得落一落对方的面皮。

李傕行事不冷静,也算正常,毕竟他是军士出身,不是说客,这种作为使节的差事,对他来说,还不如让他领几千人到各州劫掠来的顺手。

但事情并没有李傕想的那么糟糕。

刘琦的议帐,没有甲士,没有刀戈,没有怒叱,有的只是几张长案,上置酒食,以及一脸和煦笑容,对他以礼相待的刺史长公子。

“山阳人刘琦,见过李将军,久仰将军之虎威,今日得见,不胜欣慰。”

李傕憋了一肚子火气,本想当着刘琦的面,展现一下他的豪横之气。

哪曾想对方上来居然就是一番捧赞,心中不免诧异。

适才在孙坚处积压的一腔怒火,此刻竟也是弱了许多。

“刘公子,客气了,傕不过是相国帐下一将,凉州武夫尔,哪当得虎威二字?”李傕笑道。

刘琦摇头道:“不然,刘琦奉严君之命,率军上雒护君,临出襄阳之前,曾得严君叮嘱,此番上雒虽是护君,未必与诸军相争,但若碰上三人,需切记避其锋芒。”

李傕闻言,来了兴趣,问道:“哦?不知刘使君口中所言三人,是哪三位?”

刘琦道:“一为董相,二为孙坚,三便是李将军……其余如吕布,二袁之辈,无需过虑。”

李傕也知道,刘琦这话属于客套话,并非实情。

但人是一种容易受感官左右的生物,即使知道对方说的不是真心话,但听着顺心就高兴,也因此会使好感也在不知不觉间骤然飙升。

特别是他刚刚才受了孙坚的气,如今受到刘琦的厚待,心中自然是舒服的紧。

“公子客气了,傕哪里敢当?其实公子的大名,傕也有耳闻,听说刘公子单骑入宜城,为父平定南郡宗贼之乱,使刘使君走坦途而上任,可谓天下孝子典范,李傕虽是粗鄙之夫,却也深佩公子之大能!”

刘琦谦逊的摆了摆手,然后又转头看向李傕身旁的两人,问道:“将军,这两位是?”

旁边的一名六旬老者对刘琦点头示意,看向刘琦的目光中,隐有闪烁。

“老夫蔡邕,幸会相识。”

刘琦一听蔡邕的名字,微微一笑。

你总算是来了。

上次给王谦送去求借万卷典籍的书信之后,就一直是犹如石沉大海一样,一直不得音讯,弄的刘琦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焦虑。

到底是能借不能借,怎么也不回个信呢?

行,既然是来了,咱们就把事情捋捋清楚。

刘琦打定主意,要找机会和他单独谈谈。

刘琦仔细的打量蔡邕,见他身高八尺,十分清瘦,支颧骨脸,修饰整齐的独束短须半黑半百,虽为使节,却穿了一身已洗的发白的长袂儒服,外披罩服,素雅淡然,实有清流雅士之相。

刘琦冲着蔡邕长长作揖,道:“学生刘琦,见过蔡中郎。”

蔡邕却是侧过身,让了刘琦半礼,道:“老夫闻令师乃山阳元节先生,元节公与吾师伯始君同辈论经,你与我不可执师礼也。”

刘琦闻言不由一笑,看来蔡邕这老头也是有备而来的。

居然连自己的师承都打听清楚了。

刘琦的老师,乃是他的同乡,山阳高平人张俭,其人不但是刘琦的同乡,而且还与刘表同为党锢祸难之人,二人算是齐名与世。

刘琦入太学前,为丰攥履历,便由刘表做荐,被记为张俭的入门弟子,但实际上张俭也未曾教他太多。

汉朝的儒学名门,有时候就是这样,大家彼此互赠一个师徒名额,互相标榜一下,为的是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至于老师和徒弟之间,真正能传教多少文化,可以说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刘琦道:“蔡中郎经学、数术之道无一不通,又有释诲戒训冠绝当世,受刘琦这一礼也是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