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长安(四)(第2/2页)

因此,极尽壮丽横肆之能事。

后世奉之,代代修缮。

至本朝,光是未央宫已有台殿四十三、宫池十三、山六、宫门闼凡九十五,通过架起数不清的廊腰缦回,飞虹一样的复道将其连接,不知去向何处,疑上与天连。

天子大驾是日落时分入的长安城。

皇帝返回长安,已奉先帝遗诏,立了皇后,且昭告天下。

帝后的大婚就成了当前长安城中最紧迫、也是最隆重的事,被急急的提上了三公九卿的案牍,从外朝至内廷,忙成了一团。

婚前,太后携朱晏亭暂居长信宫。

择一吉日,太后宫的长信少府魏仓、宗正卿齐茂、尚书令杨信正式行纳采之礼。除先帝赏赐的雁璧等物之外,还有皇帝亲围的活雁,顺阴阳往来。

而后,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占得吉兆。那一日,大司徒高高兴兴的捧着有“金水王相”的卷文,回禀齐凌“陛下,大吉,乾坤和顺,螽斯揖揖,宜子孙,是绵延多子之相啊!”

今上登位三载,掖庭也有内宠,但没人诞下皇嗣,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隐藏的极大危险——朝夕瞬息之间不可预测,而第一顺位的皇位储备人却一个也没有,几乎是国家破败之相,因此事劝谏齐凌的奏疏也堆得像山那样高了。

此番宗庙占出宜父母、又是绵延多子之相,而且是皇后,诞下的如果是嫡长子,于安定社稷,稳定群臣有很重要的作用。

听到占出这个结果,三载无子尚未大婚饱受群臣铮谏的年轻皇帝亦是满脸喜色,捧着符文,负一手来回而走,恍若已当了父亲一样。

三日后,朱晏亭在长乐宫的长亭殿迎来了纳聘之礼,按制,聘皇后黄金两万斤、钱二百万,并玉璧、乘马、玄纁、束帛。

金光灿灿,堆满了整个长亭殿。

下聘黄金有饼状,有马蹄状,还有一条一条的砖头一样,上头镌刻吉语谒文,足足两万斤之数。

闻萝乡间出身,何曾见过这个仗势,两只大眼睛发直,盯着堆积如山的金饼看。

就连鸾刀虽然出身宫中,也是第一次遇到皇帝娶妇这样的盛事,也被慑人心神、声势浩大的聘金震慑得说不出话来。

按理,这些聘礼是要赠给朱家的,但因皇帝怜恤皇后无近亲在长安,特下令辟长公主从前未出嫁时居住的长亭殿给她作为府库,存放聘金。

聘礼入库之后,造单封存,便算她的私库。不仅可供衣帛首饰、封赏宫人等应时所用,也可留待来日,颁赐子女为彩礼嫁妆等。

皇帝虽因己之便,纳一孤女,倒并未仗势凌人,欺一孤女。

进行下聘以后,太史令择良日为婚期,将大婚吉日定在了五月十五,奉入宗庙,正式开启了长安城繁忙盛大得近乎迷乱的两个月。

这两个月,朱晏亭几乎见不到其他人,每日要应付和诵记繁复礼节,被引领者一道又一道的走一日之内的大婚流程,如何祭宗庙、何处跪拜、如何行礼、何处纳印绶、何处接收百官和臣民的朝拜、还要记下古奥辞章,即便她从小就接收宫廷师傅的教导,对礼仪深谙于心,依旧需要从卯时起身到子时,日复一日的练习熟稔。

当中空闲的时间,还要反复以香泽浸润头发,一件一件的试织室送来的婚服、谒庙服。

齐郡三千巧妇,一针一线织就的锦绣绮縠,再经过织室裁剪,流水一样,从身上滑过。

她试了两日,觉差了什么。

召来织室,寻轻薄之料,挑中一匹轻若烟云、薄如蝉翼的素纱,亲自指点那宫人当如何裁剪,如何制衣。

鸾刀见那衣料薄可透肌,不知作何用,轻声询她。

那端坐礼典之间,背诵着华美辞章的端庄皇后,回以她淡淡一笑:“着中衣之下,容肌肤以悦君上。”

毫无待嫁之女应有的羞赧。

她说完,就又垂下眼睫,长眉轻蹙着,一字一字的念典籍。

声音回荡在长秋殿里,带着略显空旷的回音。

那声音轻柔又缓慢,似古老的歌谣,听得久了,让整个殿堂也与繁华弥天的长安盛景分割开来,浸入缠绵如水的温柔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