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4页)

“对,妈妈偷吃了,不让你吃。”

乔安小朋友气呼呼地叉腰:“妈妈不可以,你不是说小朋友要懂得分享吗,你都是大朋友了,你不可以这样的。”

乔露笑到没力气,给他嘴里塞了只小鸡腿:“真服了你个小吃货,问你爸去,我懒得解释。”

徐海州忍着笑,揉揉儿子的发顶:“妈妈在吃独食,一个人吃味不给你吃。”

乔安拿出嘴里的鸡腿,砸吧砸吧嘴:“味到底是什么呀?很好吃吗?”

“是一种很酸的,不好吃的东西。”徐海州说。

“啊?妈妈为什么要吃不好吃的东西呀。”乔安不知道妈妈怎么变傻了,抱着她的腰摇啊摇,恳求道:“妈妈不要难吃,我们吃点好吃的吧。”

乔露无奈扶额——傻儿子也太好骗了吧!

……

据后面徐海州口述,那位叫沈素琴的女学生再也没来过他的小摊,也没有再为他打广告。徐海州表示无所谓,质量好款式新颖就是最好用的广告。

这边,花了一天时间,乔露的样品包也新鲜出炉。

翌日,请隔壁吴桂芳到家里来,问她能不能帮忙做同类型,也给手工费,这个更贵,一只包给五毛钱。

吴桂芳一听,急忙揽下三只包:“就做这三样吗?全给我吧,我可以的,保准又快又好!”

五毛钱啊,真金白银的五毛钱啊!别看五毛钱不多,按照她的手速,一天保底做个三四只不成问题吧?两块钱就到手了啊,一个月就是六十,又比她家老胡的高!

“行啊,你下午给我都来得及,每只做两个吧,就是先试试水,好卖再批量做。”她这边还想再多设计两款,所以没有时间留样品。

“行行行,我下午就给你,先不聊了,耽搁时间,我现在就回去做!”提起赚钱,吴桂芳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恨不得死也死在缝纫机上。

吴桂芳的速度比乔露预料中还要快,保质保量还按时完成了,乔露接过拿在手里查看细节,针脚细密,尺寸也合适,几乎一比一复制了她的原包,有些细节甚至比她做的还要精致。

“行啊,吴姐,你的手艺很好啊,没个十年八年的工夫练不出来吧,人才啊。”

这话夸得,吴桂芳难为情地笑了一下:“不瞒你说,我小时候家里条件挺好,六几年就买缝纫机了,那时候还上学呢,初中就开始自己做衣服了。”

乔露心里默默算了算年份,吴桂芳的学缝纫机的时长跟她差不多,难怪呢,熟能生巧,挺好挺好。

……

六只样品被徐海州带到摊位上卖了一个早上,中午回家吃饭顺便汇报战绩。

“小的和中包都卖掉了,大包好多人嫌贵,没要。”

“呀,那也不错啊,你价格怎么定的?”

徐海州:“小包六块,中包八块,大的十一块。”

乔露:“那怪不得了,这价格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大包确实不如小巧的可爱,且买大包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用,为了能多装东西,所以实用性比美观性更重要,有这十一块钱,能买更大更结实的包呢!

乔露若有所思:“好,我明白了。”

于是乔露加大火力,小包中包各生产十只,大包做个两只差不多,愿者上钩。

做包可比手套复杂,光是吴桂芳一个人没那么快,便动身上隔壁找陈婶儿。

手工缝制是不太行的,细节要到位还是缝纫机比较好,所以没找田家婶子。

当然不止没找她,没有缝纫机的比如陈家两个儿媳妇,乔露都一视同仁没去找。

这边乔露忙得脚不沾地,对面被忽视了的田家婶子有点不开心,晚饭的时候,捧着饭碗优哉游哉走到徐家门口。

届时一家三口也正吃着饭。

“哟,吃着呢。”

乔露嗦了口面条,抬头冲她笑笑:“您也吃着呢,进来吧,外面怪冷的。”

一句客套话,没想到人还真进来了。

扭着腰身斜着从门缝里挤进来,手上捧着海口大的碗,里面装的是白米粥,面上盖了一层咸菜丝和土豆片,再加两小块咸菜饼,看不见荤腥。

进来第一时间把目光瞥向饭桌上,咋舌道:“吃这么好呢。”

乔露扯了扯嘴角:“就面条,谈不上多好。”

中午炖了半只鸭,晚上就吃清淡点,不过每个人也给打了一只荷包蛋,汤里加了肉酱,可香可鲜。

“挺好,这不是还有蛋么。”听她的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果不其然——

“听红燕说,你最近又在搞新项目,做啥,啥包包?”刨了口饭,她问:“又能挣不少吧?”

乔露咬了一小口鸡蛋,吞进去后道:“挣个材料费而已。”

田婶儿撇撇嘴,材料费?谁信。

“呵呵,那估计也挣不少。”田婶儿皮笑肉不笑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