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第3/4页)

他最近在吏部里确实忙得很。

今天特意抽了空迎出宫门接了姜鸾,谢澜陪伴身侧,一行人往东宫方向缓行。

“殿下恕罪。”他歉意地说,“吏部事务实在繁琐,臣前两日和人议着议着忘了时辰,赶过来迎接殿下的时候,殿下已经回东宫了。”

姜鸾体谅地摆摆手,“新官上任三把火,够你忙的。你是东宫调出去任职的第一个,如今的年纪资历坐在吏部侍郎的高位上,表面有多风光,坐下去就有多烫屁股。你最近多当心有人给你下绊子,我在二兄面前求来的位子,千万坐稳。我这儿的接送不是大事,你别管了。”

谢澜低声坚持,“臣身上毕竟还兼任着东宫舍人的职务。殿下的出宫接送安排也是大事。”

“说的也是。东宫舍人的差事不能总让你兼任着,年纪轻轻的,别忙到积劳成疾了。”姜鸾倒是仔细地思考起来。

“五品东宫舍人有两个名额……阿滢,你做不做?”

崔四娘应声而答,“殿下愿意给臣殊荣,臣自然愿意。”

谢澜有疑虑。

“大闻朝开国两百年,虽说有女公子袭爵,但从未有女子入仕朝廷为官。以往的女官都是任职宫廷六局,掌皇家内务事的内廷官。殿下,此事不容易推行。”

“是不容易推行。”姜鸾不否认,“但如今的政事堂风向变了。试一试。说不定能成呢。”

她边走边说,“我琢磨了有一阵子了。女公子在家族里可以袭爵,为什么就不能入仕朝廷做官。大闻朝开国两百年,从我这里开了第一任皇太女的先例,那我为什么不能开了第一任女公子入仕的先例。”

谢澜默然不语,跟随身侧。

如今政事堂的风向确实变了。

文武百官之首的王相突然辞官隐退,朝中势力空缺出一块,政事堂四重臣少了为首的宰臣。

之前议事,都是其余三人提议辩驳,王相沉吟决断,最终一锤定音。

如今政事堂的四重臣剩下三个,年纪资历最长的当然是李承嗣,李相。但李相的声望不足以服众,在政事堂里做不到一锤定音。

让政事堂的局面更加复杂的是,裴中书和崔中丞最近走得近。

两人一个扶持东宫皇太女,一个替嫡女和家族谋算前程,暗中生了默契,李相最近的几项提议,在政事堂被连续驳了数次,无法通达政令。

最近的风向转变,确实难以看清。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在如今的混乱局面里,或许不是不可能达成。

谢澜不再劝谏了。

跟随走出一段路,他换了个话题,“听闻殿下的生辰快要到了?”

姜鸾正在和崔四娘谈论着当季衣裳京城流行的新式样,闻声侧头,笑望了谢澜一眼,“谢舍人有心了。确实快到了。”

她留意到谢澜身上簇新的朱色官袍,愉悦地说,“忘了,现在该称呼一声谢侍郎了。”

谢澜微微一笑,“臣是东宫的人。殿下直呼姓名也是可以的。”

姜鸾没多想,她正一口一个‘阿滢’的称呼崔四娘,‘谢侍郎’确实听起来比较生分,应下来。

“无人时直呼你谢澜?指名道姓的,你可别恼。”

崔四娘在旁边提醒一句,“谢侍郎早就加冠了,殿下是同辈人,可以称呼小字。”

“啊,我倒没想起来。”姜鸾停步转到谢澜面前,打量着他的新官袍。

“这身颜色鲜亮,你生得好,朱色比之前的绯袍更衬你。对了,”她笑问:“你的小字是什么?我都没问过。”

谢澜深深地看了眼面前言笑晏晏的贵女。

她才是生得好的那个。随意往哪边一站,仿佛婷婷含苞的国色牡丹,不经意便能吸引所有人的视线。

“臣加冠当日,父亲起的小字:静泽。”

“静泽。深泽大渊,静水流深,看来你父亲对你期望极大啊。”姜鸾在唇齿间念过一遍,继续往前走,“记住了。”

走了几步,东宫就在前头,她停步赶人,“你入了吏部辛苦,眼看得瘦了一圈。赶紧回去还能歇一歇。这两天邸报没出新的,你下午也别去六部值房那儿了,等新邸报出来了再过去。”

谢澜默然告辞离去。

崔四娘停了步,留意打量谢澜离去时的神色。

姜鸾几步走进了门里,回身叫她,“看什么呢,进来吧。孔先生早上留的功课还有些想问你。”

崔四娘应下道,“来了。”

姜鸾的生辰快到了,东宫已经开始布置绢花彩绸之类的点缀物件。姜鸾走进东宫正阳门,转过腾龙影壁,迎面可以看到众多宫人忙忙碌碌四处布置的身影。

她一眼瞧见了枝杈高处忙活着的卢四郎。

见了人就想起一件事,她走上几步,站在发了新芽的树下,把人叫下来,“卢四郎,卢凤宜!”